阳光照射着一棵树 读韦敏、韦斯理长篇小说《蓝花楹》
——读韦敏、韦斯理长篇小说《蓝花楹》 □高海平
马上入冬了,户外的寒气一阵紧似一阵,树叶已红,翩然落地;遥想此时南半球的澳洲应该艳阳高照,蓝花楹开得漫天遍地,绚烂得如夏天一般热烈。
为什么突然想到澳大利亚,因为看了一部46万字的长篇小说《蓝花楹》。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自爱尔兰移民到澳洲的梅恩家族,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白手起家,由小到大,富甲一方的传奇。小说通过梅恩家族的创业史,还原了布里斯班这座城市的由来,也折射出澳大利亚这个移民国家的建国之路。书的作者韦敏、韦斯理,是我熟识的一对母子。
认识韦敏多年,1986年的冬天,我作为《语文报》记者去武汉采访了还在念高一的韦敏。那时她是我们的小作者,在语文报社举办的“中学生擂台”全国作文竞赛中三次夺魁。采访她的那篇题为《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文章,刊发在《语文报》的头版头条。一年后,她的第一本作品集《小我十年》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16岁被保送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30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知道她从事过财经工作,管理着庞大规模的企业;知道她断断续续地坚持写作,曾在《收获》杂志上刊发过头条长篇;知道她以独立技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知道她有个天赋异禀、聪慧过人的儿子韦斯理。
韦斯理,我也见过。2008年8月,语文报社举办了建社30周年的庆祝活动。韦敏是我代表报社邀请参加社庆的嘉宾。她带着年仅8岁的儿子韦斯理来到了太原。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大人聊天时,他瞪着大眼睛看着大家,安静得就像是房间里的一件有灵气的摆设。他13岁获得澳大利亚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一名、14岁得到钢琴表演的硕士文凭、15岁准备报考牛津大学数学系……正当天才茁壮成长的时候,恶魔降临,生命止于16岁。韦斯理短暂的人生就像流星划过长空,那一道光亮,格外耀眼。长篇小说《蓝花楹》就是流星最璀璨的划痕。
韦敏说,韦斯理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因为从搜集资料到构思谋篇,再到动笔写作,都是韦斯理完成的。他意外去世,后续工作只能由母亲来继续。应该说,这是一部母子合作的泣血之作。想象得到,韦敏在续写时,内心怀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她写出的每一个字,都能听见回响,每一个情节需要转换,每一个人物命运出现曲折时,都能听见儿子的提醒。这种跨时空的创作与交流,既是一种深沉的母爱的凝聚,也是一个全新文学世界的呈现。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移民来自哪里?怎样的足迹漂洋过海?这些最初的外来人口如何立足谋生?《蓝花楹》给了读者清晰的回答。
小说最打动人的是柏曲克·梅恩猝死后,遗孀玛利扛起了家庭重担。面对丈夫留下的巨额债务和声名狼藉,这个为了逃荒才来到澳洲给人当保姆的女人,凭借智慧、勇敢、善良与爱,周转腾挪,带着庞大的家族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小说写到玛利最困难时期,带着孩子离群索居在荒野小镇上,长达七年之久。各种惊心动魄,命悬一线而又死里逃生,女人的绝望和卑屈写到了极致。也正是有这样的窘境,才会有后来的极地反击,苦尽甘来。小说的曲张伸缩把握得合情合理。
小说来源于历史的真实,作者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高于生活,大胆地进行文学的诠释。设置了谋杀、悬疑、背叛、商战、爱情、宗教、教育等故事情节,赋予了小说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气,使曾经的历史人物,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蓝花楹,是女主人公玛利最喜欢的树,每次搬家,她都会栽下一棵蓝花楹。院子里的蓝花楹成了玛利对生活寄予的永恒希望和对爱情寄托的无限期许。玛利最小的儿子简沐石,把梅恩家族富可敌国的财富全部捐献给了昆士兰大学。如今,昆士兰大学里的蓝花楹成为澳洲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人们在盛世美景中看不到梅恩家族百年的辛酸悲苦,却真实得益于他们的无私捐赠和对教育事业的倾情投入。这份大爱,就像蓝花楹一般宁静美好,经年累月。
又是澳洲蓝花楹盛开的季节,宏大叙事的《蓝花楹》也隆重地呈现于世。花瓣撒满了昆士兰,也飘进了读者的心里。
韦斯理“骑着小花车”走进了天堂,韦敏携带着《蓝花楹》回归了文学。
《蓝花楹》
作者:韦敏、韦斯理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立峰全覆盖走访慰问、根治欠薪、专列专车、证照办理、就业专场招聘……在五大专项行动中,专列专车主要为...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