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宝藏于心不在冠 □张德良 许可达

淮河晨刊 2019-11-13 08:23 大字

清代中晚期,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个性独特的清官廉吏:生活上节俭朴素,“自为翰林,布衣脱粟,后常不改”;对待事业公正严明,历任礼、吏、工、户部尚书等要职,位高权重,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办事公道。他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巡视,行程万里,彻查刑狱,整治吏治,惩处腐败,“宣宗文宗(道光帝的庙号为宣宗、咸丰帝的庙号为文宗)两朝,并倚重之”;对待百姓柔情似水,甚至受到普通菜农“欺负”时,都能宽容大度,原谅对方的过失。他,就是汤金钊。

汤金钊,字敦甫,浙江萧山人。曾师从同乡、大学士朱珪,嘉庆四年(1799年),他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三年(1808年),入直上书房,因“立品端方,学问淳正”,道光为太子时就对他“甚敬礼之”。

刑狱历来是治理地方与国家的难点与重点,非思维缜密、性格公正之士,不足以担任核查刑狱案件之重任。道光七年(1827年),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的汤金钊受朝廷指派,前往山西、直隶、四川、湖北、福建等地重新调查刑狱案件。后来,他又到张家口、太原等地重查刑狱案件。凡案件中涉及的官吏,均详情立卷,提交吏部惩处,或直奏朝廷。当时涉案的按察使李廷锡、江津知县郭彬图等人都曾是汤金钊的门生,他都铁面无私、秉公办理。百姓自认蒙冤而不服判决者,汤金钊都重新进行审理核实。历时四年,他一共出京奉差五次,行程万里,使一些冤民得以平反昭雪,人称“汤青天”。

汤金钊一生俭朴。为翰林时,他住在光明殿旁的左廊房内,后升任国子监祭酒,住在地安门外文昌阁,没有给自己建一座安乐舒适的住所。任吏部尚书时,有一次,有位从外地来的道员到访,衣着华丽,头上的冠饰满珠宝。汤金钊见他这身打扮,便指着他冠上的宝石故意问道:“这是什么?”“是宝石。”汤金钊摇摇头说:“宝当藏之于心,不在冠。”道员听后羞愧不已。在汤金钊看来,“宝”应该是藏在心里面的美德,而不是外表闪亮的珠宝。

汤金钊为人正直,宽厚爱民。据传,有一天,他坐车经过宣武门,撞着了一个卖菜老汉的担子,菜倾满地。老汉不认识汤金钊,把仆人从车上扯了下来,又打又骂,吵着要赔钱。汤金钊掀起帘子探头出来问道:“多少钱?我照赔。”老汉说:“一贯(一千文)。”仆人非常生气:“你这些菜不过几文钱,简直是在敲诈!”老汉怒骂:“就是值一文钱,我也是一贯,你又拿我怎样?”说着火气又上来了。汤金钊笑着边制止边说道:“我身上没带钱,你跟我到家去取钱,怎么样?”老汉死活不肯,还说他为人不正道,要给就现在给。这让汤金钊十分尴尬。这时,南城兵马司指挥正巧经过这里,见是汤金钊,赶忙上前请安,又看了看老汉,作势就要把老汉带回处理。老汉见此情形顿感不妙,赶紧求饶。汤金钊对兵马司指挥说:“不用了,你借一贯钱给我,赔给他就行啦。”兵马司指挥说:“您只管先走,我给他钱就是了。”汤金钊没有答应,硬是先借了钱,亲手给老汉。老汉此时害怕得发抖,不敢接钱。汤金钊便把钱塞到他手里。汤金钊担心兵马司指挥找老汉麻烦,便故意停在那里跟他闲聊了好一阵子,估计老汉走远了,才上车离开。这也许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但民间传说往往更能反映百姓对一个人的看法,由此看来,汤金钊的忠厚在当时乃人尽皆知。

汤金钊逝世后,朝廷赐其谥号“文端”,一个“端”字重千钧,也是对其为人为政的恰当评价。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请作者与本版编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新闻推荐

感悟光荣传统 筑牢坚定信仰 市交通运输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本报讯(张建)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感悟光荣传统,筑牢坚定信仰,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近日,市交...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