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如何面对新媒体竞争?如何修炼内外功?如何在沉默中沉淀出价值? 大咖会诊:文学期刊路在何方

成都商报 2019-11-12 02:01 大字

全国名刊专家论坛现场

上周末,由《四川文学》主办的2019《四川文学》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省作协报刊联盟年会在蓉召开,《北京文学》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十月》杂志副主编宗永平、《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湖南文学》主编黄斌等全国各地文学期刊大咖齐聚一堂,会诊当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之路。

作为文学作品的承载物,文学期刊最近几年呈现出回暖的迹象。各地文学奖(包括诗歌奖)、文学采风、文学讲座等交流活动风起云涌,更是把文学期刊推上前台。然而,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拥抱新媒体读者方面,文学期刊的试水效果目前尚不乐观。

期刊现状

坚守文学本身,拥抱新媒体

纵观40年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快速到缓慢的过程。先是朦胧诗、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逐渐过渡到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随着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文学从原来的急行军状态放慢了脚步,逐渐回归文学自身,也从每期不足100页的月刊,过渡到普遍200页以上的大型双月刊。

“就发行量和社会影响而言,目前国内文学期刊的状态,基本可视为一种常态。” 《十月》主编陈东捷曾对国外纯文学期刊的现状做过调查,美国尚在出版的此类期刊有200余种,基本由大学、基金会和媒体集团主办,不以盈利为目的,发行量大致在两三千册。

就国内的文学期刊的发行量而言,目前《小说选刊》年发行量超一百万册,年发行收入在四百万左右……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虽然主编们对于各自刊物的发行量多是封口保密,但是不争的事实是近年多家刊物停刊,这也说明纸质读者量在下降,更多刊物是靠以往拼来的名气在支撑。

而为了拥抱新媒体时代的新读者,大多数文学期刊都开辟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不过,据记者调查,它们的反响却不同。有的杂志仍旧是争抢名家新作首发资源,以求稳固杂志的文学品质和影响力。有的杂志则格外重视文坛新人尤其是基层作者的优秀稿源,以求拓展杂志的读者群,避免出现“文学期刊只是办给作家看的”这类尴尬。

停刊、复刊、转型,文学期刊杂志社对于融入新媒体,有不同的见解。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面对多元化阅读模式的冲击,《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小说选刊》如果开设电子刊,那么纸刊肯定会断崖式下滑,或许一本都卖不出去。”

《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则认为,如果不去策划制作新媒体作品,不把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用新技术传播出来,那么更多的年轻人也许不会关注。

“新媒体不是对文学的威胁,大家都理解错了。” 《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新媒体文学平台没有原创生产能力,很多网络机构主动上门,购买他们的文学内容。《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坦言,新兴传播手段只是技术,而文学的使命,正是对人的表达。所以不管技术如何更新,文学的标准都在那里。

转型之变

带动发行,集结作家,寻求读者

在新媒体转型之路上,记者发现各大文学期刊近些年既在练内功也在练外功。

据记者了解,当前活跃在市的文学期刊均开设了微博、微信、微店,但操作模式不外乎介绍名作家、文章、介绍期刊目录、传递当前文学新信息。在查看《小说选刊》、《十月》、《北京文学》、《雨花》、《长江文艺》、《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近一周阅读量而言,最高的阅读在3000左右;微博粉丝最高的为超4万人的《北京文学》单篇互动量在10次以内;可线上订阅文学期刊的微店销售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仅《北京文学》2018年10期销售超700册。

除开这些平台上的尴尬境地,文学期刊开始在争取读者资源和积累作家资源方面做努力,多家刊物均有设奖带动发行、采风集结作家的转型手段。

互动优先——去年,《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拥有20万粉丝,不少读者的评论非常有见地、有深度,主编程永新认为这些评论和理论批评一样,对期刊的发展都很重要。《北京文学》、《作品》等杂志强调与读者互动,甚至在杂志上或新媒体增设了类似“编读往来”的栏目,通过作品架起读者和作者的“沟通桥梁”。

移动优先——《人民文学》自主开发APP平台“人民文学醒客”,这一类似于“豆瓣阅读”的丰富而分类清晰的内容,能让读者能从中查到很多资料,像是开放的公益图书。2015年,《花城》开始建设爱花城网、爱花城APP,目前已有2000余名作者在平台上认证作家身份,上传自己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作家通过“爱花城”App开设直播课程,讲授写作经验,还提供有声书、文学赛事、听说直播、线上改作文等功能。

奖掖新人——传统品牌期刊在夯实刊物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十月文学奖已经颁出十五届,同时也开设了专门的新人奖,以此鼓励年轻作家对文学的投入。《雨花》所开设的“绽放”,《花城》的“繁花榜”等都激发了年轻作家的积极性。

充分联动——除了自身发力,文学期刊还通过联动等方式,扩大自身影响力。成都市文联旗下的《青年作家》和《草堂》诗刊,分别联动大众媒体联合举办文学奖(诗歌奖)等文学活动,提升了刊物自身的影响力。

尽管转型之路方式多样,但困境依然明显。《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刊物内容都适合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介入要考虑三点,第一改革需要成本,第二投资有风险,第三未来不可评估。

《十月》也曾和“喜马拉雅”一起做过朗读项目,副主编宗永平却认为,目前没有看到明显的转变。《花城》设立的爱花城网,已经上线四年,但在阅读量、书籍购买力等市场方面的数据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表示,一是平台问题,当代大多数年轻人习惯电子阅读,而《十月》的读者习惯书本阅读模式;二是现在缺少文学专业读者。爱花城文学平台项目总监陈崇正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一直在建设,但运营这块做得不是特别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们就三个人在做爱花城平台,人手严重不足,各种条件局限了发展。”

主编把脉

终极竞争仍是优质作品的竞争

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晨报》、《法制晚报》、《黑龙江晨报》等103家报纸媒体停刊。同样为纸质刊物,文学期刊杂志市场却保持原状、甚至有回暖的迹象。

《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先生在《发刊词》中说:“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这不仅是《人民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也是更多文学期刊对自身的要求。一个文学期刊是否有文学的价值,一年两年也看不出来,但是过几十年后,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凸显,《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告诉记者,湖北的文学绕不开《长江文艺》,四川的文学绕不开《四川文学》,只要坚持内容为王,持续记录时代,就能在沉默中沉淀出价值。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认为,当前政府正在加大投入,传统文学、雅文学的重要性始终未变,所以在新媒体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下,在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形态竞相登上文坛的时候,传统文学的坚守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精神。

“网络热搜可能有一两天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信息都是一闪而过的。”李晓东表示,《小说选刊》是中国文坛的风向标之一,它并不是纯粹面向市场的通俗刊物,一直都是在文学的品质上着力。同样,《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也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文学期刊不能因此就降低文学的标准,恰恰相反,传统纸媒要在新技术的语境里更加注重质量。

那么,在坚守文学品质的同时,如何经受读者或者市场的考验呢?

《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认为,从刊物的策略讲,首先每期不能光有名家,还必须有新人新作,作者阵容的搭配,题材的搭配,长短的搭配,都有讲究。其次不能把杂志办成同人刊物,杂志必须有开放、包容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去团结作者。发现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要尽可能地办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千刊一面。当然文学作品在类别上的趋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栏目的设置,但仍然可以在大文化范围内进行创新。

“现在文学界最有标志性的创作思潮、写作现象,并不见得和我们文学期刊的主动引导有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状。”《雨花》副主编育邦表示,在文学形态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期刊也应走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与更多各种各样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开阔的对话和交流,这样才能慢慢地把文学期刊的大门向更多的人打开。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新闻推荐

我区举行庆祝第20个记者节座谈会

(全媒体记者罗琳)11月7日,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船山区举行庆祝第20个记者节座谈会。中国网、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华...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