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书荐】 马一浮与好友熊十力的“交恶”往事 □耿江秀

半岛都市报 2019-11-11 02:14 大字

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龚静染著天地出版社作家龚静染的新书《西迁东还》在9月份上市了,这本书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名流西迁四川的真实历史故事,以揭开历史烟云背后少为人知的大师世俗生活细节,通过“小人物视角”解读大师们在非常历史时期的铮铮风骨与文化坚守。

在众多迁到四川的大师当中,国学大师马一浮与好友熊十力的交往最让人感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者,马一浮秉承着古代士大夫“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的讲学理想。学者戴君仁说:“中国历史上大学者,阳明先生之后,当推马一浮。读懂马一浮,才能懂得在全民西化的年代,一介书生坚守传统文化所需要的信仰和勇气。”

熊十力为中国近现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非常重要的国学大师,与马一浮齐名。他们与好友梁漱溟合称为“现代三圣”。

马熊两人在学识上惺惺相惜,对于学术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人品上互相敬重,加上两人都想开办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书院,可谓志同道合。听说马一浮想要办书院,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地拨款帮忙,请他到四川主持,这在时局动荡的环境下实属难得。

创办复性学院之前,马一浮与熊十力的“不同之见”已经初露端倪。马一浮认为书院是穷究经术义理之所,非现代学制下的学校,熊十力主张经世之学,主张学以致用。这种分歧让马一浮十分苦闷。但办院之初,熊十力作为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一浮仍然写信力邀其前来乐山:“平生相知之深,莫如兄者,兄犹弃之,吾复何望?”言语之恳切令人动容。

然而谁也想不到,复性书院开办之后没过多久,两人再次矛盾升级。这矛盾大部分来源于两人性情不同:马一浮出身殷实之家,衣冠整肃,有名士风流之气;熊十力出身贫寒,狂放无尺度,不管是起居、衣食、言谈都恣意纵情。在一同生活的过程中,马熊两人更是无端生出诸多矛盾。

让熊十力愤慨的是,在书院的事务中他没有得到尊重。马一浮为人非常固执,坚持复古、“直接孔孟”,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招收学生方面不设置门槛,等等。对于书院方针策略的制定,马一浮基本不听熊十力的建议和看法。两人由争执转为怨谤。

直接引发两人争端的是乐山被炸一事。当时熊十力被安排在乌尤山下的戴家院子住,生活不便利,也比较寂寞,常常闷闷不乐。1939年8月29日日机突然轰炸乐山,居住在城里的熊十力房屋被焚,左脚受伤。马一浮认为熊十力“跛而能履”,没有对之进行调护,这令熊十力大为愤慨。1939年复性书院开讲日是个比较严肃的日子,熊十力只匆匆讲了一堂课即从此罢讲,随后拂袖离开书院,知交好友分手时竟然没有一声道别。

对此种结果,马一浮除了内疚、失落,对熊十力也颇有微词:“兄杂毒入心,弟之诚不足以格之。”熊十力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这件事,也说“论教法各异,竟以亲交而成水火”,可见矛盾之大。

这次分别之后,马一浮与熊十力长达九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直到1948年熊十力突然出现在葛阴音山庄,这对老朋友才得以见面。而这时马一浮已经65岁,熊十力也63岁了。

作者龚静染在《西迁东还》中这样评价:“两人并无本质上的思想鸿沟,他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坚守而已。”本是惺惺相惜的文人,却因不同之见“交恶”九年,真的令人无限唏嘘。

新闻推荐

你是城市永远的心跳 读红雪散文集《最近处是远方》

——读红雪散文集《最近处是远方》《最近处是远方》□吕天琳上海籍诗人桂兴华在2008年出版了一部诗集《城市的心...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