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尝到的味道 和人类有什么不一样?
原创: SME SME科技故事
养宠物的人,一定有过这个疑问。同一个品牌的商品粮,怎么猫粮比狗粮贵这么多?难道猫就比狗金贵?本狗党表示不服!
不过,看了配料表就一清二楚了。猫科动物,其实属于完全的肉食性动物,不屑于吃肉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杂食性的狗就活得比较没尊严了,基本上给什么吃什么,完全不挑。
所以必须吃肉的猫,猫粮中的动物性来源也比狗粮高得多,价格自然更贵。不信,把你珍藏的82年肥皂快乐水给喵星人喝,你一定会收获一个看待智障的眼神。
满脸写着高兴
其实在动物界,素食、杂食和肉食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吃素的偶尔也会开荤,吃肉的可能还保留着吃素的能力。
但喵星人就比较特殊了。它们只吃肉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已失去了品尝甜味的能力,自然不懂肥宅快乐水中高碳水的快乐。
那其他的动物呢?他们的味觉怎么样,和人又有什么差异吗?
绝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味觉,都有甜(sweet) 、苦(bitter) 、鲜(umami) 、咸( sodium) 、酸(sour) 这5种。
伸出舌头,我们就能舌背面和侧面分布有4种乳头状突起,分别为轮廓乳突(circumvallate papillae) 、 叶状乳突(foliate papillae) 、蕈状乳突(fungiform papillae) 和丝状乳突(filiform papillae)。
除丝状乳突外,其他三类乳突因含有味蕾又被称作“味乳突”。这些长得像洋葱似的味蕾,正是我们能尝到味道的关键结构。
人类舌头上的味蕾数量非常庞大,有8000~10000个。味蕾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几乎遍布了整个舌头,甚至连上颚和咽喉局部都有它的踪迹。
而这每个味蕾中就大约含有50~150个受体细胞,味道正是通过这个味觉受体细胞(taste-receptor cell)产生的。这些细胞能识别不同的呈味分子,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最后通过特殊的感受神经被传送到大脑形成味觉感受。于是我们便能感受、分辨出各种味道。
电镜下的味蕾
洋葱状的味蕾,其中蓝的为支持细胞、紫的为味觉受体细胞,带有味孔
不过,食物味道的本质,其实比分子机制要简单粗暴。进化的思路很明确,动物的味觉其实也是一个适应性问题。一个味道能被喜欢,那么它所代表的食物,必然是对整个族群有益的。
例如甜味、鲜味、咸味分别代表着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和无机盐,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代表着高热量的甜味和鲜味,我们更是爱不释手。
另外,苦味、酸味则代表着食物可能有潜在的有毒物质和细菌性腐败,自然也让人避而远之。
自然状态下,尝到甜味,尝到苦味的脸部表情
那些对苦味和酸味不敏感的人,可能会因为吃错东西中毒身亡,惨遭自然选择的淘汰。而那些对甜、咸、鲜兴趣缺缺的个体,可能也会因为摄入营养不足而陷入不利之地。所以说,每一种味道到事关生存大计。
但所有的喵星人,包括狮子、老虎以及千家万户的宠物猫,统统都不知道“甜”为何味。原因是猫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已丢失了编码甜味受体的基因。
大猫吃肉
不过,猫科动物已经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矫健的身躯、强有力的爪牙等优势都能保证源源不断的纯肉类供给。所以,拒绝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肉本身又不是甜的,它们也不必靠味蕾来识别甜味。
此外,它们也缺乏消化糖类的组件,比如肝脏中的葡糖激酶,这是一种关键酶,控制着碳水化合物代谢,也能防止葡萄糖过剩。所以说,养猫真的不必搞人类的那套“营养均衡”。
与猫科动物类似,长期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豚类,也基本上失去了甜味觉。
除此之外,它们的其他味觉也十分有限,可以说是五个主要味觉功能中就丢失了四个,只保留了咸味味觉。
鲸豚类舌头上的味蕾也很少
味道通常是经过咀嚼,才能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但鲸豚类往往是整个吞下食物,仿佛不在意其中的味道。至于为什么保留了咸味味觉受体,可能是为了避免摄入过多过咸的海水,保持体内钠平衡。
但失去了绝大多数味觉,对现代鲸豚类是不友好的。因为不知苦味,它们有可能会闯入原油泄漏的海域,不小心就一命呜呼。
特别是海洋污染加剧的现代,一些大型鲸豚类还会吞下很多不该吃的食物。这张照片就展示了人类在抹香鲸尸体的胃里找到大量的垃圾,情况不容乐观。
一般来说,一个物种的食性越单一,其味蕾数量也会相应减少。因为相对于单一食物来源的动物而言,杂食的特性可能会让它们遇上更多的有毒物质,也需要更多的味觉受体到辨别食物的好坏。
所以说,肉食性动物的味蕾数通常会比杂食性的动物要少一些。例如,猫除了尝不到甜味以外,它们也只有不到500个味蕾,可以说是相当寡淡了。
相对于完全吃肉的猫来说,杂食性的狗狗也能像人类一样尝到5种味道。只是他们的味蕾只有1000到2000个,依然比人类少得多了。不过,也正是因为杂食的属性,狗才能与人类一拍即合,成为彼此的依靠。
反观放荡不羁的喵星人,就一直游离在半家养状态。除了会吃人类给的食物,它们也需要自己打猎。如在谷仓抓老鼠,又或是在野外捕捉鸟类当口粮。所以说猫难养熟,很大原因也在于它们的食性。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味道也是非常丰富的,从甜到酸到苦任君选择。但苦味,是植物进化出的最重要的防御机制。
例如它们最不想让其他动物破坏的部分,如 “未成熟的果实”、“根茎叶”和“种子”都是苦且带毒的,如氰化物、尼古丁等。
小孩子不爱吃绿色蔬菜,很大原因是因为其苦味,也算是一种防御机制
为了辨认出哪些植物有毒,素食性动物也需要更加庞大的苦味受体。
例如牛的味觉就很发达,大约拥有25000个味蕾。这可以帮助它们迅速地辨别带有苦味,也即可能含有潜在毒性的危险植物。即便再饿,它们也得对苦味敬而远之。
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国宝大熊猫。几百万年前,因为环境的急剧改变,肉食目的大熊猫突然改行吃素。在自然择食状态下,竹子几乎成了大熊猫唯一的食物来源。
那为什么堂堂食肉兽能忍受寡淡的素食?原因是它们已经丢失了鲜味受体。“食不知肉味”,也使它们成了一台没有感情的吃竹子机器。
但自从扔掉了感受鲜味的基因后,大熊猫却在不断地加强感受苦味的基因。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为了被检测植物中的有毒化学成分。
人类算是动物界中比较有“口福”的了。从进化历程来看,我们的祖先在过去吃过草,也曾树栖以吃水果为主,到慢慢下树学会狩猎变成杂食动物,最后才走进入农耕文明。所以酸甜苦咸鲜这五味我们都能尝遍,且较为发达。
但我们也无须担心猫和狗等动物没有口福。因为很多动物灵敏的嗅觉,就能补充舌头味觉上的寡淡。
在一定程度上,人类也需要结合嗅觉和味觉才能真正品味一种美食。因为嗅觉,也是一个辨别食物和激起食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感冒鼻塞时,总感觉食之无味的原因之一。
而猫和狗的嗅觉都能完爆人类。它们感知一种食物能不能吃,很多时候依靠的不是味觉而是嗅觉。所以猫粮和狗粮中的诱食成分,其实更多的是一些特殊的香味。
此外,猫和狗等很多动物都保有犁鼻器(猫更发达,人已高度退化)。这是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也被称为雅各布森器官,能更好地感受气味。
轻微翻唇挑舌头,能使它们的犁鼻器打开,有利于空气更好地进入犁鼻器辅助嗅探。这也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喵星人龇牙咧嘴冷笑的原因,它们不是在鄙视你而是在闻味道。
不过,犁鼻器最发达的,还是爬行类。蛇是几乎没有味觉的。不过,当初人类首次发现犁鼻器,就是在蛇的身上。
另外,我们还经常能看到蛇会把舌头伸出来,并发出“嘶嘶”的恐怖声音。但蛇的舌头其实没有毒,能喷射毒液的是它们的牙齿。它们这一伸出舌头的动作,其实也是为了感受空气中的气味分子。
说到靠“鼻子尝味”,就不得不提鸟类了,它们的嗅觉其实并不发达。那它们的味觉怎样呢?也不太好。
鸟类的味蕾数是脊椎动物中比较少的,对味道较为迟钝。因为没有牙齿咀嚼食物,鸟类和蛇一样都是靠吞咽的方式直接摄食。
例如肉鸡平均只有几百个味蕾。另外,它们舌头以及上颚的味蕾是很少的(只占2%),反而是喉部的味蕾还多一些。而它们吃东西也不太讲究,任何看上去(鸡的视力很好)可能含有食物的东西它们都愿意一啄。
之前的基因研究就表明,很多鸟类都是缺乏甜味受体基因的。而科学家认为,现代禽类尝不到甜味的原因,与其祖先兽脚亚目食肉恐龙有关。因为纯肉食的习性,它们的祖先可能就失去了感受甜味的能力。
但在后来漫长的演化中,鸟类中也出现了叛徒,它们就是以糖为食的食蜜鸟类,例如蜂鸟。
尽管没有了甜味受体,但它们那与甜味受体关系最近的鲜味受体却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感受鲜味变为对碳水化合物做出响应。这种崎岖的转变,让它们对甜味情有独钟。
也许这些缺乏甜味受体的蜂鸟祖先,在不经意间吃到了能量巨大的花蜜。而基因的突变刚好又让它们能尝到甜的味道,并给了它们生命所需的能量。之后,这个基因便得以在族群中散播开来。
不过,最颠覆认知的,还是鱼类的味觉。它们的味蕾不仅分布在嘴里,还遍布了全身,许多鱼类的皮肤上都布有味蕾。这可以帮助它们在昏暗的水中感受味道,探测食物以及精准地确定食物的方向和位置。
而鲶鱼的味觉,就是所有动物中最惊人的。人类拥有10000个味蕾已经能让许多动物相形见绌,但鲶鱼却拥有超过100000个味蕾,一些大型的鲶鱼甚至达175000个。这也使它们为了动物王国里,味觉最发达的动物。尽管鲶鱼的味蕾主要集中在四对触须上,但它们身上也存在着无数能探测味道的味蕾。所以也有人形容“鲶鱼是一条会游泳的舌头”。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那“辣味”呢,怎么文章中都没有提到?不要紧张,因为你的菊花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一种痛觉。
Mary Roach.The Chemistry of Kibble.popsci.2013.03.25
王兴亚,庞广昌.哺乳动物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四川动物[J].2014,33(5):785-791.
Peihua Jiang, Jesusa Josue, Xia Li, Dieter Glaser, Weihua Li, Joseph G. Brand, Robert F. Margolskee, Danielle R. Reed, and Gary K. Beauchamp.Major taste loss in carnivorous mammals.PNAS[J].2012,109(13):4956-4961.
Hong-Xiang Liu,* Prasangi Rajapaksha, Zhonghou Wang, Naomi E Kramer, and Brett J Marshall.An Update on the Sense of Taste in Chickens: A Better Developed System than Previously Appreciated.J Nutr Food Sci[J]. 2018,8(2):686.
Maude W. Baldwin,Yasuka Toda,Tomoya Nakagita, Mary J. O'Connell,Kirk C. Klasing,Takumi Misaka,Scott V. Edwards,Stephen D. Liberles. Evolution of sweet taste perception in hummingbirds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estral umami receptor. Science[J].2014,345(6199):929-933.
Most birds can”t taste sugar – here”s why the hummingbird can.theconversation.2014.09.09.
Remy Melina.What Animal Has the Best Sense of Taste?.livescience.2011.01.31.
原标题:《动物们尝到的味道,和人类有什么不一样?》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基本案情:2018年8月,陈某、李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张某借款30万元,并打有欠条一张,欠条中未约定利息。2018年9月,二人再次向张某...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