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逐梦半个世纪初心不改 三代接力 航天报国

四川工人日报 2019-10-24 15:22 大字

全家福

郗聚培“沟里”留影

航天三代人

第三代航天人郗颖工作照

49年前,郗聚培从部队转业到了7102厂从事保卫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兴起。

31年前,郗振环进入7102厂,成为了一名焊工,用忠诚和坚守书写了航天人为祖国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

3个月前,郗颖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7102厂,成为了一名宣传干事,作为新时代航天人,跟随祖辈、父辈的脚步,毅然投身航天事业之中,将航天报国精神牢记于心,将航天强国使命担在肩上,代代传承……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孙三代人共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萌芽到生长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数载坚守,奉献激情岁月,代代传承,寄托航空情怀。

□ 航天一代

从繁华首都到深山腹地 投身三线建设

1970年,年仅30岁的郗聚培从北京中央警卫团转业到北京东高地七机部后不久,又被组织安排到四川地区支援三线建设。接过一纸调令,他没有问一句为什么,没有问具体目的地,回家打上背包,告别了牙牙学语的一双儿女和柔弱的妻子,乘上火车去往三线地区。

他没有想到,自此开始,那遥远的目的地成为了他的家,成为了他扎根奋战一生的热土。

辗转4天,终于到了目的地,这儿的人亲切地称呼这里为“沟里”。这里,是7102厂的发源地。

既是山沟里,那必然得有青山绿水、虫鸣鸟啼,但与繁华的都市相比,也着实显得有些萧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目之所及只有连绵不绝的大山。

郗聚培叹口气说:“那会儿住在露天席棚子里,天上一下雨,床底下就成了河,雨水哗啦啦的流。”建设,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辆辆大解放拉来红砖,一列列火车皮运送物资,但面临多条战线同时并举的情况,这些,还远远不够。

火红的年代里,第一代三线人不等不靠,主动加入生产队伍,青壮劳力卸车,挖地基,抬楼板。深山腹地,时常响起响亮的号子声,“一二,走起!一二,雄起!”,回声隆隆,煞是壮观。劳作的人群中,有支援三线的工程兵,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从北京分配来的干部职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航天三线人。

郗聚培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生产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施工时的盛况:“一块板子少说也有六七百斤,八个人抬一块,刚分下来的大学生哪儿遭过这种罪啊,但也主动跟着一起抬,肩膀磨破皮了垫块布也继续往上抬。”他抬起头,满眼都是回忆。厂子就在这样一砖一瓦的浇筑中,历经数年建成了雏形,这里像是一个微缩社会,是他们亲手打造的家园。厂房绵延10公里,家属区、医院、学校、托儿所、食堂拔地而起,基本满足了职工的日常需求。

说起那时山中的辉煌,郗聚培忍不住自豪地笑了起来:“我们就想着争口气,给苏联、美国看看!”1985年的红砖厂房里,工人们依靠简易的工具和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实现了远飞太平洋的梦想,一颗“争气弹”,打出了四川航天人的铮铮铁骨,谱写了祖国的历史新篇。航天三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誓言,而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一生践行的初心。

记者问他,离开北京你后悔吗?他斩钉截铁地说:“有什么好后悔的,先有国后有家,毛主席领导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从繁华的首都到深山腹地,背井离乡的郗聚培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腔,将青春奉献给了无言的大山,这里,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 航天二代

走进焊花飞舞的车间 继续攻坚克难

看着祖国的航天事业日益壮大,眷恋山沟的郗聚培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自豪。“我那会儿就鼓励我儿子干航天,当工人,多骄傲!”他推了推老花镜,“你想想,经手的产品能上天!”

1988年,航二代郗振环进入厂里,成为了一名焊工。那时大部分是手工焊,走进车间焊花飞舞,一片人间“烟火”的景象。

郗振环说:“航天是个精细活,干这个工作,不仅得胆大心细,还要依靠前人经验,一步都不能错。”那时候进行焊接,有时需要思考讨论许久,学徒3年时间,师父传授给他的经验直到今天仍旧受用。由于产品内的空间有限,时常需要缩着身子钻进内部操作,“产品里窄得不得了,那不仅得动手完成,还需要动脑子。”现如今,虽然手工焊接仍保留着一席之地,但是氩弧焊、自动铆接的脱颖而出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力,减轻了对工人身体的危害,人们运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了生产力,曾经在产品前踌躇许久的景象很少发生了。

2003年,工厂整体调迁至成都,但由于生产任务原因还需留下几百人在山沟里,那时曾有机会与家人相聚,但郗振环辗转数个夜晚,最终决定留了下来,成为了坚守深山的壮士之一。

虽说调迁,但这里仍旧是战场。曾经一年才能生产出的产品,只是现在3个月的任务量。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航天人保持着数年如一日的攻坚克难精神,任务重时工人们寸步不离生产现场,有时下班早已忘记外面是白天还是深夜。

调迁过后,本就安静的山沟里更是冷清了,但郗振环特别享受这种感觉,每天下班后在院里散散步,安心、自在、舒适。这里于他来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作地点,是承载了无数回忆、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在这里他能感受到安宁和惬意,而这是家才拥有的特性。

□ 航天三代

投身航天事业 书写劳模故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爷爷和父亲为了航天事业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举动,在郗颖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

2019年6月,郗颖顺利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毅然作出选择:“我也要和父辈们站在一起,干我们最热爱的航天事业!”

7月,郗颖回到这片祖辈奋战、父辈成长、她出生的地方,成为了第三代“沟里人”。

带着父辈身上的敬业精神,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宣传干事,了解基层动态,深挖人物内里,刻画工匠精神成为了她的工作。从一个又一个色彩鲜明的基层劳模身上,她看见了无数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产品就像他们的孩子,带孩子哪儿分白天黑夜呢?只要今天的任务没完成,他们就会一直深挖到底,直到顺利完工。”这样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她极为震撼。专注,是她在这里看到的态度。

目前的生产任务与数十年前相比,可以说呈井喷式增长,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基层员工们锐意创新,因地制宜地制作生产工具,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在对各个班组采访的过程中,工人们自制的工具令郗颖眼界大开。基层藏龙卧虎,各类新点子层出不穷。创新,是她在这里看到的火花。

“把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永怀一颗追梦的心,在航天事业的路上再苦再累也值得。”郗颖坚定地说。

五十年初心不曾改,团结、攻坚、奋战、铸剑,航天人一代又一代践行着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传承,是一种沉甸甸的理解和吸收,是后辈在谆谆教导中发自内心的敬仰,是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风雨半个世纪,坚守,传承,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新闻推荐

10月23日、24日市中区赴四川农业大学招才引智

本报讯(记者罗曦)为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助推市中区转型发展,10月23日至24日,市中区在四川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双选会现...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