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育” 让非遗在高校活起来 专家访谈
访谈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蔡光洁
作为本次非遗节的两个高校分会场之一,四川师范大学分会场以“传承·创新·弘扬——非遗美育与师大实践”为主题,通过论坛、展览、展演、讲座、实践等形式,展现学校“非遗美育”的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师大美院”)是该分会场的承办方。日前川师大美院院长蔡光洁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这次川师大分会场举办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蔡光洁:我校的分会场活动亮点颇多,包括非遗技艺活态展演、传统手工艺影像与作品展、非遗美育大讲堂、非遗文创教学成果展、巴蜀书画美育作品展、“高校非遗美育”论坛共6大活动。在非遗传承人的展演现场,其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我们有2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技艺学习中。非遗美育大讲堂和“高校非遗美育”论坛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专家、院校教授等,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非遗美育”内涵的诸多方面,让大家对“非遗美育”有了全新的认识。非遗文创教学成果展,展出了川师大美院师生在非遗文创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记者:川师大美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了“非遗美育”的概念。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美育工程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内涵》的建议。“非遗美育”这一概念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提出的?
蔡光洁:当前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然而,该意见在教育体系中并未普遍落实,不少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本土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应试、轻素养的现象。
我本人是设计专业出身,攻读博士学位时学习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之后还有长达10年的时间致力于藏族金工技艺的研究。这些经历让我对非遗有更多的热爱和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两年来,我常常思考如何将文化和教育更好地嫁接、融合。美育工作的源头在高校,如何把川师大美院的美育工作做出特色?反复思考的结果,我们找到了非遗这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让非遗在高校活起来,“非遗美育”由此诞生。
记者:川师大美院着力打造“非遗美育”这一特色名片,目前有哪些具体举措?
蔡光洁:2017年,我们成立了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挑选了有非遗情怀、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专门从事地域传统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有意识地将非遗与教学相结合。如今,中心已正式更名为四川非遗美育研创中心,拥有8个国家级非遗类科研项目。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创新开设了“非遗与文创”方向;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设立了“西南美术遗产研究”方向。此外,还在校内开设了“非遗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种种举措,旨在培养出掌握扎实的非遗基础知识、具有非遗情怀、具备创新开拓精神的艺术人才。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新闻推荐
5G奇幻博物馆、数字孪生工厂让人大开眼界业界建议大力培育智能制造龙头企业10月23日,2019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在四...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