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双年展 艺术春风吹进文博小镇
穿过刘氏庄园建筑群,走过安仁古镇宽宽窄窄的石板路,不久就到了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以《绿野仙踪》铁皮人为原型的21世纪铁皮人、70度斜角伫立的彩钢板、颜色亮丽的黄金屋、有多个篮球圈的篮球架……这些造型各异的作品来自于10月12日开幕的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安仁双年展 艺术春风吹进文博小镇。
来自世界各地的66位艺术家用绘画、摄影、装置、影像、雕塑、电影、文献及建筑作品,在第二届安仁双年展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一系列关注本地,具有安仁特色的“在地性”展品,也让浓浓的艺术春风吹入这个西南文博小镇。
□本报记者 边钰/文 杨树/图
A
全球化语境下的﹃安仁声音﹄
经碾压后的巨大塔身横躺在地上,中间是充满空间递进感的半开放式甬道,其中还放置了社会景观的视频。安仁双年展展厅一角,艺术家谭勋的《彩钢板·70度角》作品,通过对彩钢板材料的捕捉与再造,将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文化变迁问题纳入思考与创作,也让人窥见这次展览的主题——“全球的神话”。
艺术史学家吕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荷兰著名策展人塞伯·泰德若是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他们提出了“全球的神话”策展主题。吕澎借用了东西方两个历史的隐喻——“宝船与地球苹果”来表达全球化时代当代艺术的主题。在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该如何进行?什么是全球化时代崭新的宝船,它又能将人们带往什么样的明天?怎样建立人类全新的视角,理解人类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版画《想象地理学》、装置《梦史-误读与塑造》、多媒介装置《骨屋》、装置《领地》等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回答了这些问题。其中,卢征远的装置作品《浪》,用喇叭、播放器、水盒电子控制喷水系统等构成了圆弧形空间。走进作品,你就能看见墙面和地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喇叭,在地面中央放置了一个装满水的盆子。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喇叭一起发出不同人的呐喊声,盆里的水随着四周传来的声音,形成了细微颤动的波浪。“它将无形的声音转换成有形的悸动。”卢征远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喇叭,或许代表人微言轻的个体,当每个单体都发出了声音,就汇聚成一种集体的力量。
B
作品突出﹃在地性﹄
2018年圣诞节前后,艺术家何工在美国淘到著名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兴奋之余,他向好朋友吕澎分享了这一喜悦。“当时吕澎告诉我说,你把这本书带回来,我们刚好有个展,以全球化语境下文明碰撞交流为主题。这本书说不定能用来布展。”何工回忆,接到邀请后不久,他就来到了安仁古镇。起初,他准备用牦牛皮做一个地球仪。但他希望作品能突出“在地性”,于是放弃了最开始的想法。
在安仁古镇转了几圈后,一家古董店的一对木雕进入他的视野。这对木雕中,西洋神的形象变成了中国乡民的形象。在何工看来,这是外来文明对安仁当地文化的介入,也是安仁当地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解读和接纳。他当即买下这对木雕,并将其置放于一张安仁本土的雕花大床上,装置《梦史-误读与塑造》作品初具雏形。
“人的生死都是在床上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床其实有点戏台的意味。”在这张被改装成“戏台”的床上,何工把近代以来,中外交往史用相关书籍、版画作品等进行呈现。“赛珍珠的书也放在上面。床侧面的这个木版画,是在马可·波罗故乡淘来的。它画出了一个意大利人对遥远东方探求的向往。”何工希望通过这个“戏台”上的物品,传达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碰撞与塑造。
和何工一样,艺术家王度用黑板制作的《刷屏》灵感也来源安仁。他参观安仁古镇刘氏庄园时,在入口处的墙报栏上看到一幅建筑导览图,图的背后还有两层未擦尽的文字,字迹依稀可辨。在安仁主展区建筑的外墙上,他又看到了一块更大的黑板墙报,上面留有不知何时用粉笔写的文字,似乎在期盼着“刷屏”。于是,这两处板报就为他提供了原始灵感,创作出《刷屏》这件作品。
C
新生力量聚焦科技时代
“第一届安仁双年展,是从纵向考虑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这次我们把眼光聚焦在全球化上,横向比较各类文明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碰撞。”吕澎介绍,这届双年展和上届相比,艺术家人数减少了近一半,旨在给予他们更多话语权,通过作品更加充分表达自己。
不过,这届安仁双年展,中青年艺术家很多。“‘80后’\‘90后’艺术家占了五分之一。过去中国的双年展,都是圈子里面有话语权的艺术家,年轻艺术家是很少的。”吕澎说。
“90后”许毅博就是其中之一。在展厅廊道的尽头,是他的交互影像装置作品《透明社会》。作品在对立墙体上分别设置了“凹凸”对应锁孔装置。当观众从右侧“凸”形锁孔向内窥视,内部影像呈现的是自己站在展览空间中窥视锁孔的延时画面。而同时,左侧墙面上的“凹”形锁孔会同步出现观众窥视锁孔的眼睛。这形成了一种不同维度无休止的窥视循环。现场观众似乎掌控了三个不同维度,但一旦观众开始介入作品,便立即失去了主宰空间的身份,成为窥视循环中无数单元里微小的节点。
作为一名“90后”,许毅博坦言,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充满担忧。“我们悄悄在社交媒体中品味他人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在被他人咀嚼。”他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个时代我们似乎是可以掌控万物的神,却也被万物掌控。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博弈,也是数字时代营造的“共同神话”。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周琴)10月17日,2019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汶川(卧龙)分会场、第三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