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觉得孤单
《社群的进化》作者:【英】罗宾·邓巴译者:李慧中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孤单,是现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
身居都市的人,觉得孤单;住在乡间的人,也觉得孤单。有的人,形单影只,日子自然孤单;可有的人,呼朋引伴,热热闹闹,却也常嚷着孤单。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孤单?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其实是下意识的。人会觉得孤单,当然是因为没有朋友。既然如此,要驱走孤单,就得多交朋友。于是,在各种场合,把各种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随着朋友圈的日益壮大,孤单这个困扰自己的问题,就随之而解决了吗?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朋友圈的人越多,孤单的感觉就越是强烈。
如果读《社群的进化》这本书,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作者指出,哪怕朋友再多,一个人能打理的朋友人数,依旧是有上限的。也就是说,哪怕你的朋友圈里,躺着几千个所谓的“朋友”。但真正能进入你生活,发挥朋友作用的,依旧屈指可数。这一点,和那些朋友圈少得可怜的人相比,两者差别并不大。
而且,在一个人能打理的朋友人数中,能谈得上知心的,更是没几个。在《社群的进化》这本书中,作者将一个人能打理的朋友,分为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一般为5个人,是最核心的关系圈。第二个圈层,一般是15个人,联系的频率大概是每个月一次,谈不上多深交,但有持续联系。而第三个圈层,大概50个人,一年联系一次,关系自然不算深厚,仅仅是维持熟悉的程度而已。至于第四个圈层,人数大概60个,属于关系圈的最外层,也仅仅是知道彼此,但平日里没事不会特地联系,关系仅仅比陌生人好一点。
这其实也就是一个人,能打理的朋友人数的上限,大概在150个人左右。所以,哪怕朋友圈的数量惊人,但其实里头多数所谓的“朋友”,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除此之外,彼此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这些人,对于孤单,自然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而且,更有甚者,这些连名字都叫不上的“朋友”,有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孤单病的始作俑者。在书中,作者提出,人类大脑进化缓慢。所以,我们中的多数人,能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一个人,如果朋友圈里加入了太多人,势必会将精力,从原来身边最熟悉的那些人身上,转移一部分到新朋友的身上。久而久之,忽略了老朋友,但同时因新朋友太多,精力分散,又没有足以替代老朋友的新朋友。于是,在人际关系上,便出现了断层。结果,也就造成了朋友虽多,心里依旧觉得孤单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朋友越多,反而越觉得孤单。而读完了《社群的进化》这本书,我们对于自己的朋友圈,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第一个圈层的朋友,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圈,也是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关键因素。在任何地方,都需要有着这么几个,人数虽少却能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心时能与其分享,不开心时能对其倾诉。甚至连心底最私密的事,都能毫无顾忌地对其全盘托出。这样的知己,能让一个人,在精神上彻底融入当地的生活。这个核心圈的存在,就是驱走孤单最好的良药。
第二个圈层的朋友,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觉得舒适而丰富。虽然在关系上,不如第一个圈层深厚,但第二个圈层的人际关系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就是丰富一个人的生活。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经常联系,频繁沟通。不管一个人的朋友再多,但最核心的,始终只有那么寥寥几个。所以多数时候,业余的娱乐和兴趣,多半是和第二圈层的朋友进行的。也正因此,一个人的人际圈中,第二圈层的朋友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兴趣的广泛。
第一圈层的朋友,让一个人的生活更有深度;而第二圈层,则让生活更有广度。而第三圈层和第四圈层的朋友,彼此之间的联系已经十分有限,对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至于在这四个圈层之外的“朋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一个人的人际圈精彩与否,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能让生活更美好的,往往仅限于前两个圈层。而这两个圈层的朋友,也是能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如何合理分配精力,重点打理前两个圈层,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交质量。
且行且珍惜,让真正的朋友照亮你的内心,成就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这就是《社群的进化》这本书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新闻推荐
为树立行业标杆,展现优秀企业风采,日前,省房地产协会举行“2017—2018年度四川省房地产优秀企业”评选活动。经企业申报、各...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