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遗中心影像记录青林口高抬戏
“高抬戏”巡游吸引众人关注(图片由邓涛拍摄)
“快看,高抬戏过来啦,共有三抬,这次规模大哦。”13日上午,平时古朴、静谧的江油青林口古镇突然热闹起来。伴随着欢快、喜悦的锣鼓声,一路巡游的高抬戏引得男女老少纷纷拍照摄像。
眼下不年不节的,青林口古镇为何兴师动众巡演高抬戏呢?原来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摄制组,正在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林口高抬戏拍摄库存影像资料。
■记者陈元松
1.走进青林口古镇探寻高抬戏历史渊源
摄制组从10月11日进驻青林口古镇,在有关方面协助下,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林口高抬戏进行追根溯源。高抬戏起源于清代初期,流行于岭南一带,被称为“抬阁”“飘色”。清朝雍正年间,一位曾在湖广一带做官的青林口子弟告老还乡后,将“抬阁”“飘色”民间艺术带回,手把手教乡亲“扎台”演出,后更名为“高抬戏”。经过300余年当地艺人传承,青林口高抬戏除绑扎技艺较岭南“抬阁”“飘色”更高超神秘外,更是“入乡随俗”,以川剧角色扮相及锣鼓伴奏替代越剧特色,并积累了《秋江》《踏伞》《打雁》《情探》《白蛇传》《送京娘》《天女散花》等传统川剧经典形象。高抬戏表演还逐渐成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会的“保留节目”,并与“烧火龙”“豆腐宴”“白花桃”一道成为古镇“四绝”。
据了解,2006年国庆节期间,在广州市番禺区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中,青林口高抬戏作为四川省参展的唯一节目,以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一举撷取“山花奖”。2008年6月14日,青林口高抬戏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对话两代传承人倾听高抬戏传承甘苦
青林口高抬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戏曲项目,其庞大的演职阵容囊括了老、中、青、少四代人才,而且呈梯队递进式发展。因此,青林口高抬戏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团每年都要进入当地小学去挑选10岁左右身材苗条、容貌端庄,且具有一定表演潜质的男孩女孩,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成为高抬戏表演的主角“童男童女”。
近几年来,为响应“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加大对高抬戏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青林口高抬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均朝老人及其弟子聂建璋利用学校寒暑假,对初选出来的小演员进行集中培训。
高抬戏代表性传承人邓均朝为青林口古镇土生土长的子弟,今年72岁。他从小就迷上川剧艺术,后来担任青林口业余川剧团团长。他对该镇的“绝活”高抬戏十分着迷,老早跟随老艺人聂学铭、王监武等潜心学习扎台、化妆和表演调度,渐渐成为高抬戏表演的“硬角子”。2009年6月,邓均朝和搭档符恒余老人被正式确定为青林口高抬戏传承人。
2012年,符恒余去世后,又按非遗传承代序,经过全面考核,增补青年后生聂建璋为“接班人”。聂建璋今年40多岁,10岁开始被挑选为表演高抬戏的“童男”。多年来,在高抬戏表演队几位“元老”的教授下,他逐渐掌握高抬戏“扎台”、化妆、服装、道具及辅助表演的狮舞、龙舞等诀窍。此后,他紧随师傅邓均朝,一门心思钻研高抬戏的表演和传承。他说,“我既然被评定为青林口高抬戏传承人,就不能辜负前辈们的心愿,好好把这门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3.聚焦高抬戏巡游更有利于弘扬非遗文化
“高抬戏的‘扎台’,其实就是绑扎工艺,差不多有11道工序。”13日上午8时左右,邓均朝带领弟子聂建璋一边有条不紊地操作,一边介绍说,高抬戏巡演通常为3至6抬不等,讲究“一抬一戏”,一般截取经典戏剧中的“男女对手戏”。高抬戏的“空中角色”,挑选的是身体灵活轻盈的童男童女。在高抬戏“扎台”中,先让彩妆的男孩站在一张厚实的方桌正中,然后通过机关固定;再将女孩扶上去,固定在男孩脑袋一侧……这样,一台错落有致、飘飘欲仙的“高抬戏”扎台工作就算大功告成。
大约一小时后,高抬戏巡游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根据青林口白花桃产业创意的《桃园花仙》。三位“仙女”亭亭玉立,一边舞蹈,一边散花;紧随其后的《别窑》,演绎的是唐初名将薛仁贵凯旋归来,与夫人王宝钏久别重逢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穆柯寨》,讲述的是穆桂英与杨宗保“不打不相识”,最终结为夫妻保家卫国的故事。
高抬戏的巡演可谓“工程浩大”,演职人数从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每一抬由4名大汉抬行,并要计划4名替换人员。同时还要配以锣鼓、唢呐乐队。每抬高抬左右还得跟随两名手执撑杆的大汉,在通过跨街楼阁、天桥等路段前,用撑杆合力撑住高抬顶上女孩的双腋,将其轻轻放下,待顺利通过后,再不偏不倚将女孩复位。
多年来,青林口高抬戏曾数次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聚焦。这次组织大规模拍摄活动又是为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影像记录,妥善入库保存,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摄制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林口高抬戏进行抢救性影像记录,不仅是拍摄一部资料片,更有利于展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局面的形成。
新闻推荐
志愿者们听抗战老兵讲年轻时的经历。10月11日中午12点半,受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进会委托,西昌同城公益协会看望慰...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