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塬上赶蜂人

陕西农村报 2019-09-19 23:35 大字

徐建国

黄河岀了河套平原,沿着晋陕大峡谷,一路向南奔流。峡谷两侧是黄土高原,山势平缓,形似台状,当地称为塬。

守着母亲河,塬上却十分缺水。退耕还林后,山上种植最多的是枣树,也有一些槐树、李子树和低矮的灌木。

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漆黑油亮,并不宽阔,如丝带一样蜿蜒向前,连接着稀疏的小村庄。路的尽头就到黄河边了,那儿有一个叫北村的地方,十几户人家住得零零散散,偏僻冷清。

路边,一棵大槐树枝繁叶茂,该有上百年了。在绿树的掩映下,五间现代样式的平房孤寂地矗立在塬上,屋后齐整地放着一排排蜂箱。周边的窑洞破败不堪,或许已经荒废,或许还住着人。

平房的主人姓刘,是一位蜂农,今年六十九岁。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刘老伯略显苍老,头发几乎没了,脸上刻满岁月的沧桑,身形瘦弱单薄,但精神饱满,淳朴的陕北汉子形象一览无余。

不要小瞧刘老伯,他可是有故事的人。小时候,刘老伯家虽然贫穷,但他父亲非常重视读书,他是乡里考上县中学的三个人之一。若不是遇上特殊时期,或许他能去省城念大学。谈起当年的岁月,刘老伯一脸骄傲,甚至有些得意。他悄悄告诉我,初中毕业会考,他的语文成绩全县第一。说话间冲我挤了一下眼,露出一丝狡黠。

刘老伯曾经做了几年代课老师,书教得有声有色,引起一位漂亮姑娘的好感。不久,他们便结了婚。随着家庭负担的增加,刘老伯琢磨着搞点副业,去城里买了书,学起了养蜂。

塬上缺少水源,农业更多是靠天吃饭。恶劣的自然环境,似乎对养蜂影响不大。春回大地,冰雪消融。三月,陌上野花星星点点;四月,桃花娇艳,李花烂漫;五月,苹果花锦簇,槐花洁白;六月,枣花嫩黄,灼灼芳华……四季轮回,花儿应季开放,给勤劳的蜜蜂提供充足的蜜源,加之空气清新,原生态的环境,这儿的蜂蜜可谓是上品。

过去,刘老伯有二百多箱蜜蜂。固守原地,或许养不活这么多的蜜蜂。为了多产蜜,增加收入,刘老伯带上妻子,当起了时髦的赶蜂人。哪儿花开了,他们就赶到哪儿,最南去过四川,最北到过内蒙古。天为帐,地为床。一路风餐露宿,相互依偎,无怨无悔。年复一年,精心经营着甜蜜的事业,也带来了满满的幸福。

令人高兴的是,刘老伯在养蜂之余,不忘孩子的教育。三个孩子,个个有出息。大女儿在本地教书,二女儿在汉中教书,小儿子在延安教书。如今,刘老伯家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也算是圆了刘老伯年轻时的梦想。

去年开始,刘老伯因年岁渐高,加之妻子的腿脚不太好,不再外出赶蜂了,蜜蜂减少到七十箱。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盛,刘老伯不担心养不活这些小家伙,今年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至今,刘老伯养蜂已超四十载,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无法体会。刘老伯自己致富了,也不忘记乡亲们。他带出三个徒弟,现在都在祁连山、大青山一带赶蜂,继续着甜蜜的事业。略微伤感的是,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赶蜂,孩子们也没有兴趣继承这门技艺,或许有一天赶蜂会有失传的危险,这不禁让刘老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几十载的养蜂经历,刘老伯都用心去记载。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出版一本养蜂书籍,供后人参考。

釆得百花,酿成蜂蜜。这甘甜的蜜,凝结了多少赶蜂人的辛劳,难道不应为他们唱一曲赞歌吗?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蜂如此,赶蜂人亦如此!

新闻推荐

四川邮政川西南片区主题合唱比赛圆满举行

四川经济日报自贡讯(徐鹏记者陈家明)近日,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工会四川省委员会主办,中国邮政集团...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