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绵阳日报 2019-09-15 06:49 大字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疫病流行,土地荒废,人口锐减,呈现路断人稀、满目荒凉的离乱景象。

清王朝为了强化其封建统治政权,大致从顺治年间就制定了有计划的移民补需政策。于是动员甚至强制向四川移民,大规模地迫使遭受战害较轻的“赣人入楚,楚人入蜀”,准予插占为业,定居耕作,籍以填补偏僻封闭的四川很多地方几乎无人耕作经营的空白。

移民至康熙中叶达到高峰,雍正、乾隆时期,各省来川经商、务农而定居者亦多。境内各县、州移民中以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江西、陕西、福建居多,贵州、广西、甘肃等地次之。

各省远道来川定居的移民,称自同省籍的为同乡,以在川的居住地方为客籍。为了联络乡情,相互关照,购置田地作会产,供会馆活动开支。会馆都是缘于当时政治需要,商贸兴起,引发人口流聚演变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会馆建有戏台、正殿、耳台等建筑物,多仿庙宇殿堂式样,供奉桑梓大神。有的不以馆命名而称某某宫、某某庙等等,一般会馆均招有僧道或龛师看守烧香敬神。会馆有会首,由同乡人中有声望者担任。会馆活动繁简,以会产多少来定,不尽相同,但多有定期聚会、定期演戏酬神,以及设塾延师供同乡子弟入学,荒年设赈救济贫困乡人,为贫困乡人送医送药,送棺木与葬地,为流落乡人供食宿、赠旅费等。

民国初,各地移民与土著人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联姻,经历社会的各种变迁,风俗习惯渐趋一致,乡土观念日益淡薄,客籍人融为川人,会馆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

民国时期,各县驻军或政府将会产没收或提卖,同乡会馆活动渐停,有的馆址改作公用,有的保留为少数同乡人占有。绵州城内的江西会馆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简称“豫”馆(取“豫章郡”为主之意),习称“万寿宫”,今为涪城区供电局所用(原西巷子)。湖广会馆建于乾隆七年,简称“楚馆”,亦称“禹王宫”,奉祀大禹,在正北街,今为绵阳四中校址(原为北街一小)。五省联合会馆,俗称“火神庙”、“荧惑宫”,奉祀“火神”,原址在顺河街。

以上会馆的兴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便于同乡相互联络,增强团结,交流商务信息,发展地方教育,兴办慈善事业等,对发扬扶贫济困的道德风尚与安定地方秩序做出了贡献。(本报记者郑金容/整理)

新闻推荐

川剧名家肖德美 从艺从教40年首收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川剧艺术是口传心授的艺术,“以师带徒”是传统川剧的教育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方式。9月14...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