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书画修复师自白:不剧终的永远是这份缘与念

宜宾晚报 2019-09-12 10:51 大字

书画作为一门艺术创作,承载着作者无限的画意与思情,而作为文物类的书画,更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绝大部分的书画的载体为纸质,在收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虫害、霉变、光解、腐蚀等损害,而其自身的耐受性又较差,一旦损坏,就很难进行修复。

2016年,宜宾市博物院正好有一批馆藏纸质文物要送往四川博物院进行修复。我作为典藏部书画组的一员,很荣幸被选派至四川博物院学习修复工作,并于今年8月结束了学习。也正是这个机会,我人生的职业生涯里多了一份宝贵的技能———纸质文物修复。

在四川博物院学习的这三年,我不仅从年轻的老师们那里学到了书画与修复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等,还从老一辈纸质文物修复家康建国先生那里学到了他们对传统修复技艺的执着坚守与不懈传承。

我们的职业就像大夫,时人称作“文物医生”,我们的“病人”是经年累月后遍体鳞伤、面目全非的书画作品。由于自然、人为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书画受潮发霉、污渍满目、虫蛀鼠咬,绫绢和纸的自然老化亦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糟朽、断裂等。

此次宜宾市博物院所需修复的书画以古代书画为主,数量多,破损程度不同,修复难度较大。对于刚入门道的初学者我来说,首先就要了解它的质地、受损程度、病害原因、装裱形式等,其次要逐一学习和掌握各种修复材料、修复工具及修复步骤等。之后从充当老师的助手开始,“看、听、问、做”,一步一步地不断学习、摸索、实践和完善,最后参与到修复工作的具体任务中去并独立完成。这一学习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极有意义的。每天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且要准确地对书画进行“诊断、开方、治疗”。

书画修复确是一件快不得的慢活。“因材施修”,每一幅书画都有不同的修补“药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交接与各种新旧技术的应用,加上作为文物的古书画,不可再生的珍贵性和保管不善的脆弱性,都使得修复的每一个步骤,均要求修复工作者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去完成,须得平心静气,身心合一,方能手到即眼到,眼到即心到。要修复好一幅书画,少则一周,多则几月。

书画修复的过程就像漫漫长跑,需得慢慢燃烧一个人的激情与心力。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有的,梦想也是有的,梦的是白天的工作,想的是张张书画在“妙手”之后的回春之貌。曾几何时,几番魂梦,梦着我正修复一张书法作品,在与老师探讨之时,“激动梦中惊坐起”,瘫坐于床,怅惘不已。

一件书画的修复,就是同古人的一次神交。一幅书画到你手里,你同它之间,会有一种莫名的契合。你会真实地感受到文物的价值和魅力。而修复的要义,不在于让它蜕变变为新品,而是让它更良性地维持现状,断绝先前的病灶,使其不再继续老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旧如旧”。而且,在整个修复的过程中,你必须保证修复的材料与步骤是可逆的,也即,所有修复上去的东西,皆可剥离下来,还其原貌。

在修复室里工作,除了安静,还是安静。在修复过程中,禁言是大家墨守的规定。大家都会在进入修复室之前,就已把手机铃声调至静音,只因不想破坏那种安静到近乎超然的环境。它更需要工作者恒持一颗平和、静然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一种认真负责、忘乎尘嚣的精神,一种矢志坚守传统和传承技艺的信念。

弹指已是三年荏苒,不剧终的永远是这份缘与念。

这三年时间的学习,不仅是对一件件书画文物的整理与修复,亦是对探知书画理论与传承传统技艺的一次修真,更是我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次修行。

新闻推荐

警院师生用歌声为国庆献礼

本报讯(记者李涵)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网络拉歌活动在全省各大高校唱响,多所高校纷纷“开唱...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