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屏障 建设美丽四川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行
本报讯 (记者 王旭)看天府山水无边秀色,展美丽四川独特魅力,9月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在成都举行。省生态环境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并就如何加深加厚四川绿色生态本底,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键词:天蓝水清
“气质”“颜值”大幅提升
维护“蓝天、绿水、净土”,是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四川必须坚守的神圣使命和终极目标,四川省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条例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地质、自然保护区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规体系。
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大幅提升了四川大气、水环境、土壤的“气质”和“颜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率84.8%。如今看得见雪山的成都,还一举摘得联合国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水清岸绿,美景重现。2018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8.5%,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尤其是曾经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流域水质从“十三五”以来的6.25%到2019年6月的81.2%,创近十年最好水平。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投入资金20亿元,将完成土壤修复治理4.4万余亩;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上报。
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全覆盖。
关键词:环境优美
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使得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臭水变清,鱼翔浅底指日可待。改革开放后,全省生活污水处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随意排放到达标排放、从量变到质变的变迁。2018年,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网达到4.21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30万吨/日,处理率87.5%,分别较1991年增长了15.7倍、97.8倍、47.9倍。
统筹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环境优美示范村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全省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契机,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10万余名,基本实现河湖全覆盖。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第一大省,近五年来,四川省特别加大了对地震灾区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的重点投入,累计投入76亿元防治资金,支持88个贫困县地灾防治,有力提振了重点灾区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
关键词:绿色发展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工业不仅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水平也逐渐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四川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全省60%以上。划定14.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总面积30.5%。
四川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加快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严格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四川省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此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有条不紊。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自1963年四川省划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共建立总面积约11.35万平方公里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有效保护了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98年起,四川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2016年,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2018年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9万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特稿9月9日,国庆档的三部主力影片《攀登者》《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同时宣布开启预售,开启国庆档票房争夺战。...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