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照打拐”是善用AI的样本
童年照打拐”,这样的技术应用无疑让人振奋,也堪称善用AI的样本。这样的应用完全可以再多一些。如何让AI做到为人所用,为善而用,这是当下正面临的一道严峻考题,也将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丢失孩子是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承受之痛,茫茫人海,如何寻找?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五官的成长规律,凭借一张孩子儿时的照片,就能实现跨年龄识别人脸。截至目前,四川省公安厅、深圳市公安局已经用这项技术成功找到了12名被拐超过十年的孩子。(9月4日央视)
这几天,AI人脸识别成为舆论焦点。9月3日,针对媒体公开报道和用户曝光的“ZAO”APP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等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对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询约谈,要求其开展自查整改。应该说,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值得肯定,不过很多公众仍然呼吁,仅仅要求涉事公司“自查整改”还不够,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否则今后踩红线的企业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如今社会各方对于AI人脸识别的风险已经有了高度警惕,毕竟“换脸”容易,而一旦“丢脸”,就可能威胁到公众的钱包和名誉,后果将极其严重。
不过,理性而言,新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是由谁来应用,能否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本着善良的目的,将其用于正确的领域。比如,AI人脸识别既可能带来风险,也可以造福百姓。就像新闻中所言,四川省公安厅、深圳市公安局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五官的成长规律,仅凭一张孩子儿时的照片,就能实现跨年龄识别人脸,从而成功找回了12名被拐超过十年的孩子。“童年照打拐”,这样的技术应用无疑让人振奋,也堪称善用AI的样本。
“一张照片定位五官变化”,这样的技术在过去堪称天方夜谭,而今却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因为,被拐的儿童失踪十几年,幼儿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脸型、眼睛、嘴角、额头、皮肤等标识特征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前,我们在很多新闻中看到过,有的家庭在孩子被拐之后,砸锅卖铁走遍天南海北找孩子,别说找到的几率微乎其微,有时即便侥幸有了音讯、见了孩子,也会因相貌变化太大,“纵使相逢应不识”。现在,新技术与公安机关的信息采集系统相结合,跨年龄人脸识别算法带来了新的惊喜。相比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的打拐寻人方式,这种新技术不仅为办案民警提供了巨大帮助,也让无数被拐儿童的家庭看到了重新团圆的可能。
像“童年照打拐”这样的AI应用,完全可以再多一些。比如,今年3月,云南镇雄警方发布公告悬赏百名在逃嫌疑犯,其中,因找不到某些嫌疑人的近期照片,而使用了他们的童年照片。这一做法引起质疑,随后镇雄警方道歉称“自身工作不严谨”,将童年照撤下。而假如有了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警方只通过童年照就可以推断出嫌疑人当下的大体模样,从而有效提升破案能力。而在广泛的民用领域,相关应用也大有可为。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触角也已延伸到社会末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无论公共管理部门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让新技术成为一种正面力量,在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努力增进社会福祉。如何让AI做到为人所用,为善而用,这是当下正面临的一道严峻考题,也将关涉到我们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兰楠)3日,司法厅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