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矛盾文学奖揭晓 两部获奖作品上榜封面新闻“2018年度十大好书”
两部获奖作品上榜封面新闻“2018年度十大好书” 梁晓声作品《人世间》
李洱作品《应物兄》
陈彦作品《主角》
徐怀中作品《牵风记》
徐则臣作品《北上》
第
十届茅盾文学奖16日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5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据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5部获奖作品
两部上榜“名人堂”十大好书
16日,茅盾文学奖揭晓,徐则臣的《北上》与李洱的《应物兄》位列其中。
实际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早在2019年初评选出的“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作家和十大好书,就已体现出了“风向标”的意味——徐则臣的《北上》与李洱的《应物兄》,同列“年度十大作家榜”与“年度十大好书榜”。
茅奖公布后,李洱如是回复记者祝贺:“看到消息,可以想到评委们在众多好作品中,做出了怎样艰难取舍。我想,评委们对《应物兄》的现实品格表示了鼓励,对艰苦的文学探索表达了信心。我充分尊重评委们的劳动。”而茅奖揭晓之时,徐则臣正在上海书展主活动区分享新书《从一个蛋开始》,谈及获奖心情,百忙之中的他微笑道:“回头有机会详聊”。
值得一提的是,现年90岁的徐怀中打破了上一届王蒙81岁“最高寿”茅奖得主的纪录,成为茅奖历史上最年长的一位。
茅奖四年一评
62位评委6轮票选“最佳”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自今年3月15日启动,评奖范围为2015年至2018年间在大陆地区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34部作品经推荐参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评委们对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深入讨论,于8月12日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公示。8月16日,经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
中国作协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和评奖细则进行了修订,同时专门设立纪律监察组对评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聘请国家公证机构对评奖进行公证。这些举措确保了评奖工作顺利进行。
据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五部获奖小说都写了什么?
梁晓声/《人世间》“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人世间》是梁晓声新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120余万字的作品,历经数年倾心打造,可看作是梁晓声对自己创作和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梁晓声是因表现知青生活而知名的,他早年的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及《今夜有暴风雪》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让我们记忆犹新。小说《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梁晓声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徐怀中/《牵风记》90高龄再续未竟之作
徐怀中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八路,已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牵风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小说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和一匹马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徐怀中曾以此为题材创作出《牵风记》的雏形,将近20万字,但后来手稿不幸被销毁。这次创作起笔于四年前,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润色,五十余年后,小说终于与读者见面。在《牵风记》中,徐怀中以对文学创作不竭的激情和追求,实现了他矢志不渝的写作追求——“尽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
在评论界,《牵风记》被认为是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一次大幅度的推进和提升,使其在多维度上和世界优秀战争文学可以平等对话。
徐则臣/《北上》写出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2018年底,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亮相。
他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小说试图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作为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千百年来如何营养着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独特的中国人,在作品中亦有深刻的文化思索与艺术表达。
陈彦/《主角》用古典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主角》是陕西作家陈彦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小说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并辐射一大群周边艺人,表现了这一剧种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艺人的命运。其间各色人等在转型时代中的命运遭际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令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到。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
李洱/《应物兄》仿若文学版“清明上河图”
在一日千里的时代,社会生活复杂而丰富,人们内心的迷茫与渴望“呼唤”着被表达。李洱《应物兄》的出现,或许就是对此的一个回应。小说对各路学者的细致描摹,知识点密集,语言生动幽默,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钱钟书的《围城》。有人还认为,《应物兄》更像是当下社会众生相的一个文学版“清明上河图”。
《应物兄》的写作过程极其崎岖。2005年春天,李洱开始动手写,但一场车祸及母病让小说一度搁浅,后在友人的催迫下,终在2018年完成。李洱说:“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只能说明我的才智、智力中等。同时也说明我是比较认真的作家,愿意对文字负责任,愿意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负责任,愿意深入他们心灵的每个褶皱,这点我是做到了。”
阿来小说《云中记》研讨会举行
8月16日下午,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阿来《云中记》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以及罗伟章、熊莺、蒋蓝、卢一萍、杨华、陈思广、艾莲等作家与评论家齐聚一堂,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长篇小说《云中记》是阿来藏区乡村三部曲中最写实的一部,沉淀了十年,阿来写得慎重,写得虔诚。《云中记》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例如带领大家向前创造新生活的青年干部任钦、活在一百年前的谢巴一家、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跳舞姑娘央金等等,每一个生命都勇敢而美丽,闪耀着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研讨会最后,《云中记》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讲述了《云中记》酝酿十年之久的心路历程。阿来说,汶川地震后他内心一直想写,但一直不太敢写的状态,终于被《云中记》打破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吴德玉张杰
新闻推荐
记者|徐宁编辑|号称唯一实现核电主管道成套设备国产化的装备生产企业——四川三洲特种钢管有限公司(下称三洲特...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