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不认命”的哪吒

北海晚报 2019-08-14 12:03 大字

我发誓,以我的生命以及对它的热爱,我永远不会为他人而活。——安·兰德 今夏高温强劲,持有同样热度的还有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被称作今年最强的“国漫之光”,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之后再度掀起了全民观影巨浪。而那位有着顽劣魔童的面貌,嚣张肆意的行径,却说着“若命运不公,便和它奋斗到底”“我自己说了才算”硬核台词的哪吒,也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偶像。

打破一切是非定义,听从内心的无妄之声,行心中所想,爱心中所爱,电影中的哪吒是年少时的梦,却也是成人世界的精神诉求

今夏,不认命,是哪吒的命,也是每位年轻人的共鸣燃点。

当代年轻人可以不时髦,但不可以不燃

“哪吒”,一场时代精神的胜利

谁都想不到,今年暑期档杀出的第一部票房黑马,竟会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5天10亿的成绩,豆瓣上接近35万人评价,打分8.7分,社交网络里无数“自来水”一边前赴后继地向朋友力荐,一边去电影院三刷、四刷。《哪吒》票房口碑双收,其台词“如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不仅是哪吒的一句热血口号,也是给予国漫迷希望的火苗,从更深层次看,作品高呼声的背后,更是观众对国产文化的认同感。

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力量

每个现象级“刷屏”背后,都藏着足以触动人心的隐秘力量。

颠覆性改编和重构功力

全网吹爆的《哪吒》,即使披着哪吒外衣的陈旧故事,也显得不俗套,原因在于它的颠覆,或人物形象、情节故事、亲情友情,或人们心中的既定认知。最显见的是,制作组一共设计了100多版的哪吒人物形象,导演最后选择了最丑的那一版,用导演的话来解释,“很多人觉得这个哪吒很丑,但这也是我的用意。哪吒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打破自己的成见”。而这位化着烟熏妆、梳着齐刘海的“丑”哪吒,的确成功打破成见,“俘获”了全年龄层的观众。

焦虑成疾的一处宣泄口

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贩卖焦虑攫取流量,年轻人“变得”不能轻易崩溃,不能随意宣泄。正是因为这些压抑、郁闷、无聊、琐碎,这个夏天简单叛逆、狂放不羁的哪吒,才会被观众所追捧吧。在影片里,在现实生活中,哪吒更像是成人少年心气的延续,带给他们一种精神沸腾,一种对碌碌无为生活的反抗力。

触及中国人的情感软肋

有网友评价《哪吒》,其实是弥补了1979年版哪吒的遗憾:一对优秀的父母。虽然《哪吒闹海》中哪吒暴风雨里横剑自刎的镜头,强化了反叛精神,但在“原生家庭”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李靖一改原先固执的严父形象,变成主动寻求一种温和、平等沟通的家长,实际上是贴合了现代人的情感诉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观众会被其打动。

故事只是外壳,内核却是万变的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的人群都有不一样的行为模式和精神需求,哪吒形象也不再是无奈沉闷中的毁灭、懵懂狂放的朋克代表,而是现代人自我迷惘和探索。用导演的话说,“电影的故事只是一个外壳,它的精神内核和时代烙印都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哪吒》就是面对现在的观众进行改编的,希望它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

新版哪吒的另类,恰恰说明了这个时代人心最想要的定义。“不认命”“我自己说了才算”是整个电影的“灵魂”,当然,这样带有生命归属感的台词,也是当下年轻人的心声。

当初看他嫌他丑,电影院里哭成狗

“哪吒热”背后的商业逻辑

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的打斗场面、令人捧腹的笑点和直戳人心的泪点……一部仅凭点映就口碑爆棚的国漫电影,彼时是在剧情、画风和营销上,都有刷爆朋友圈的潜质。有人说,哪吒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要改编它,还得改得让当今的观众买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经典IP,就是被不断诠释和演绎后,才能走在时尚的前沿不是吗?

营销:点映效应

利用点映为影片造势,《哪吒》并非开创者。搁十年前,这是只有巨制大片才能享有的特权。但近段时间,却几乎成为新片上映的标准动作:片方借此表达“敢点映的电影票房不会差”的信心,院线以此试探观众的热情并为排片做准备。《哪吒》上映前两周,有计划、按节奏地释放口碑,引发了路人的好奇心,又在影片舆情数据达到顶峰时开启饥饿营销,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为后续爆发开了个好头。

助攻:自来水

从《大圣归来》开始,自来水就成为国漫影片流量的主力军。《哪吒》这次能以爆棚的口碑迅速登上微博、虎扑、QQ音乐等平台热搜,这群因发自内心地喜爱和欣赏,不由自主或满腔热情为影片义务宣传的粉丝功不可没。一时间,“吹爆”“吐血推荐”“神仙电影”“当初看他嫌他丑,电影院里哭成狗”等安利语霸屏实时搜索界面,猫眼平台“近乎满分”的成绩、豆瓣电影五星的好评,也都挠得还未看过的小伙伴们心痒痒。

高配:经典IP

灵珠转世、闹海屠龙、割肉剔骨、莲花化身、三首八臂……关于哪吒,人人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而经典IP的魅力,就在于每隔一段时间,新的内容创作和科技手段就会促进它翻新、再生,然后变成一股潮流重新“轮回”到我们眼前。比如《西游记》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狮子王”是孩子们颇爱的icon,它们是生动活泼的2D还是追求“本真”的3D,都不妨碍大家追捧。

卖点:“高燃”圈粉

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有不同的精神内核。据蚁坊软件对网民言论热词的分析调查,“国漫”“热血”“燃”等是电影《哪吒》的卖点标签,也是大家吹捧的关键点。新版哪吒被塑造成极具野性的乱世“魔童”,他与龙宫太子敖丙对峙的画面,也蕴含着大战一触即发的张力。而这种与高燃形象的反差,却使得其生而孤独从不认命,于逆境中倔强成长的性格更加丰满,圈粉。

细节:极致“死磕”

能与海外优秀作品比肩的“大制作”,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国产动画创作者、团队的追求。这点,《哪吒》表现得毫不逊色: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协作,影片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导演从5000多个镜头中反复挑选留下2000个,其中特效镜头1318个,占全片的80%。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更是仅测试阶段就长达3个月之久——这其中既有“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作品”的愿望,也有“振兴中国动画产业”的情怀。

玩梗:地域特色

现如今,许多国产电影的主创都在向春晚靠拢,企图用网络上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段子讨好观众。《哪吒》的导演饺子说,电影在布局方面采用了与好莱坞电影节奏类似的“高密度插梗”。但值得一提的是,饺子是成都人,所以影片中太乙真人的一口“川普”有抖机灵的成分在,却比单纯的段子显得更有特色。据说,“结界兽”在设计时,也参考了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所以接地气得很。

国漫版个人小型独立宣言

哪吒成长了,我们也终将在爱与疼痛中完成自己的成长

不论你是否拥有哪吒一般激烈抗争的青春,是否能理解那种失控的情绪和难以言明的苦闷,“打破成见、扭转命运”这套,总会觉得好吃。因为,即使哪吒不能徜徉于现世,它也一定是我们被困生活沙暴中时,看到的那个自由得耀眼的影子。

当代人速成哪吒指南

主角跟我很像。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很多影视剧之所以受欢迎,就是来自于观众的投射心理。

魔系青年: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打动了很多人。就像当代魔系青年从来不信一切随缘,而是想要什么就努力争取。在逼自己更优秀这件事上,他们严格到近乎疯魔:坚持自我,不抛弃不放弃,不被常规理念束缚,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每一件事。

叛逆青年:叛逆青年在选秀里为“王菊土创”打call、给“另类网红”渡边直美的ins点赞、通过打碎化妆品反抗“主流审美”……一如影片中哪吒举手投足看起来丧得很,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拒绝因循守旧的叛逆心,就没有对所谓的传统审美的颠覆。

反标签青年:哪吒拒绝世俗,现代的年轻人也不愿通过标签被做价值判断。比如,人们不是讨厌自己的性别、年龄、专业等等,只是不喜欢“女司机”“×0后”或“文科生”背后所包含的“女人天生不擅长开车”“×0后就别瞎折腾了”“别试图跟文科生讲道理”等等。

打破是非定义,藏着现代青年成长隐喻

“在现实中,不少年轻人也在用行动突破外界限制,打破成见,勇敢蜕变。哪吒身上藏着积极追求梦想的年轻人的影子。”导演饺子说,这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发点。当代青年常常表现出张牙舞爪的模样,以此来掩盖内心的委屈或不甘。不知他们看到哪吒卸掉了恨,正视自己,并终于拥有对抗世界的勇气后,会作何感想——哪吒成长了,他们也终将在爱与疼痛中完成自己的成长吧。

硬核精神,是握有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哪吒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是叛逆的代表,但如果你一味地将它理解为“离经叛道”,未必能为主流社会所容。正所谓,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每个人都有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利,且这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你能否如愿以偿地拥有之别。因此,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叛逆,其实是个人版的小型独立宣言,有点“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的意思。(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让新生代爱上老英雄

“新版的哪吒设定很亮眼,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比单纯的正义战胜邪恶更有冲击力”“这是一个贴近当代青年性格特质的‘高燃哪吒...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