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上你 到吃了你 我们的吃辣故事
辣椒自明代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地改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面貌。尤其是近数十年来,辣椒随着各种“重口味美食”以及川菜的流行,愈发普及并大受欢迎,许多人简直是“无辣不欢”,隔一阵子不吃顿红油火锅或香辣干锅,就觉得不安逸。
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辣椒,认为它破坏了食物的原味,违背了中国饮食调和寒凉温热的食疗原则。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辣椒了。作为吃辣大省,四川人对辣椒的嗜好更是全国闻名。如果你也喜欢吃辣,那么本期大周末关于《中国食辣史》的文章,值得读上一读。 综合/Ivy
文人眼中的“秃笔头”
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文字记载,是明代文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笺》里《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篇中的一行文字:“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来自大洋彼岸的“海椒”
原产美洲的辣椒,大约在16世纪下半叶(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进入中国,但是直到清朝才开始被广泛种植与食用,在那之前,中国人把它视作一种观赏植物,并小心翼翼地尝试,让辣椒入药。
通过海运来到中国的辣椒,最早登陆的地点是广州和宁波。虽然在那之后辣椒传播的路径很复杂,但几乎都可以追溯到这两个港口,而进入我们四川的辣椒,则应该是从广州这条线上传来的——最早迎来辣椒的沿海城市,却并没有以吃辣著称。
因此,我们熟悉的“海椒面”这个说法,是有其来历的——从海上传来的辣椒,被人们称为海椒。而在辣椒来到中国之前,当我们提到“椒”时,都主要指花椒。
中国人不算太能吃辣
作者根据辣椒产量和干制辣椒进出口数量估算,认为中国是一个吃辣比较普遍、吃辣的人口上升很快,但总体而言不算很能吃辣的国家。“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国家在吃辣的烈度上都大大超过中国。”
书中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调味辣椒人均消费量仅有210克左右,而印度则约为800克,墨西哥约为520克,泰国约为700克。因此,作者认为:中国人中吃辣的那部分人口(嗯,包括我),从宏观来说,吃辣程度不如以上提到的这几个国家。
不禁十分好奇:如果把四川单独拎出来跟这几个国家PK,谁会赢呢?
最辣的辣椒
都属“中华辣椒种”
如果不是本书提起,我几乎想不到原来辣椒家族还分“五大支系”:一年生辣椒、灌木状辣椒、浆果辣椒、茸毛辣椒和中华辣椒。
其中我们常吃的甜椒、朝天椒等,都属于一年生辣椒种,而海南黄灯笼椒则属于中华辣椒种,世界上最辣的几种辣椒,包括娜迦毒蛇、哈瓦那辣椒和印度鬼椒,也都属于中华辣椒。厉害了,但这几种辣椒在我国很少栽培。
用以代盐的“辣火”
辣椒最早用于食用的记载,目前找到的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思州府志》中所提及:“海椒,俗称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思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旧称。从中可见,吃辣椒是从当地的土民和苗民中流行起来的,并且记载明确提到:辣椒在当时饮食中是作为盐的一种替代品。
康熙年间的其他一些贵州当地地方志记载也都证明:吃辣椒是从贵州开始的。在康雍乾年间,辣椒的扩散还比较缓慢,到了嘉庆年间,就开始迅速扩散,分头进入四川、云南和湖南、江西等地。到20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个以贵州为地理中心的“长江中上游重辣地区”。
从江湖菜到红锅馆子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火锅最初是如何被纤夫们创造出来的。在《中国食辣史》里,作者也认可了这一说法:20世纪初,在重庆到宜昌一带长江边的纤夫们,干的是重体力劳动,消耗很大,需要补充蛋白质,但精肉太贵,纤夫们消费不起,便吃些内脏和不太新鲜的肉类,这些食材味道比较大,需要用浓烈的作料盖住本味,于是便有了如今我们热爱的麻辣烫、毛血旺和红油火锅等菜式。
这些菜式诞生之初,还是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民国时期成都许多有名的川菜馆,如聚丰园、荣乐园等,拿手菜是填鸭、鱼翅宴和开水白菜,都是近乎官府菜的样式,并没有麻辣川菜的身影。
不过,当时的成都已经有了“红锅馆子”——跟高档的“筳席馆子”不同,这些红锅馆子的拿手菜有花椒鸡、脆皮鸭和醉虾,但麻辣的味道也不算突出。这个时期正值抗战,中国东南部的精英阶层大量涌入四川,他们原来的筳席是吃不起了,但这些中档的红锅馆子还是可以常常光顾。
辣味,随着人潮蔓延
“江湖菜”是一个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的概念。尤其近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口味地域格局,这种情形是过去不曾有过的,因此诞生了新的类型也就是“江湖菜”。
近年来流行的菜式,几乎都逃不脱江湖菜的范式,比如万州烤鱼、麻辣小龙虾、重庆小面、烤串、炸鸡排等,这些菜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食材廉价易得、味道鲜香浓烈。与此同时,在中国急速成长的大型城市中,几乎无一例外都受到了辣味饮食的冲击。
作者认真研究了这个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他发现:尽管一些大城市接纳的外来人口不是来自传统爱吃辣的区域,但辣味餐馆依然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而提高。所以,很大的可能是,“跨地区的人口流动这一现象本身导致了辣味饮食的兴起”。
其中,年轻的劳动人口是消费辣味菜肴的主力,背后原因也简单:便宜、够味。作者甚至认为辣味菜还可以满足社交需求:朋友聚餐的时候,大家往往更愿意选择辣味菜肴。或许是吃起来热闹过瘾吧,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渐渐形成了红红火火的“城市辣味饮食文化”。
小/贴/士
最不怕辣的哺乳动物
辣椒的辣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籽不被错误的动物吃掉,比如讨厌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却总是不识时务地啃食果实,甚至种子还没成熟就被吃掉了,那怎么行?于是,辣椒素作为一种防御哺乳动物啃食的机制被演化出来。
然而辣椒万万没想到,有几种哺乳动物偏偏爱上了这种刺激的感觉。其中就有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这小家伙可是吃辣的高手,多年的演化让它——根本不怕辣!
小/链/接
《蔬菜图说——辣椒的故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10月
本书作者丁洁,是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园艺景观工程师,主要从事观赏蔬菜的资源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应用以及蔬菜文化研究等工作。
在本书中,她以丰富的文字,用通俗易懂的科普写作手法及手绘图片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辣椒的世界中,去了解辣椒的人文及历史知识,辣椒的分类,辣椒的应用以及辣椒的品种及园艺展示等。无论是园艺爱好者,还是农业工作者,都能从中更多地了解辣椒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以及更多的国外新优品种。
《麻辣鲜香馋嘴川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年3月
行走江湖,到处食川。作者说,她在北京吃过川菜,在上海吃过川菜,
在广州也吃过川菜。四海之大,到处都有川菜的身影。“无论川菜的大菜还是小吃,都在我心中位居神位。”在这本书里,她用上百张令人流口水的高清大图和详细菜谱,和读者分享自己热爱的麻辣川菜做法。
作者有位好友,是地道的北京女孩,在成都上了大学后,又在成都买了房,会做一手好川菜,“最喜欢她带着五斤鲜活的小龙虾、大量的辣椒和香菜来到我家,给小龙虾用牙刷清洁,处理肠线和去头一气呵成,乌黑的头发垂下来,清理小龙虾的背影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最后做成三大盘麻辣小龙虾,吃得我们脸上、手上、衣上、桌上都是红汁。”
新闻推荐
台风“韦帕”带来大风大雨,也让一直高温的南方地区收获一丝凉意。高温、降水、台风正是近期我国天气的三大关键词。记者从...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