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篇 昭通市创新模式 推动竹产业发展
近段时间,昭通竹产业发展迅速,所到之处,竹农满面春风,惬意的笑容预示着——昭通竹子的春天已经来临……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昭通北部8县(市),空气湿度大,很适合竹子生长。尤其筇竹、方竹是我国西南地区稀有的竹种。
筇竹,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云南主要分布在昭通。全国现有筇竹107万亩,其中昭通就有93.6万亩,占87.4%;四川有筇竹13.4万亩,占12.6%。
方竹,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总面积247.6万亩,其中昭通就有106.8万亩,占42.34%;贵州有89万亩,占35.9%,其余分布在四川、重庆。
筇竹和方竹,历史以来都被视为笋用竹。筇竹笋被誉为笋中之冠;方竹笋被誉为笋中之王。现代科技研究表明,筇竹和方竹不仅是笋用竹,也是很好的材用竹,可以说筇竹和方竹浑身都是宝。
筇竹和方竹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要求高,很多地方都不适宜这两种竹子生长,而昭通北部8县(市)的高二半山区,多半都适宜筇竹和方竹生长,加上河谷地区适宜生长的毛竹、慈竹、斑竹、苦竹、水竹等,实际上昭通北部8县(市)的绝大多数地区都适合发展竹产业。
2001年是昭通竹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前昭通的竹产业主要依托自然资源自由发展,竹林自生自灭,采笋随心所欲,竹林退化,效益低下,而竹笋的价格却持续上涨。2001年第一轮退耕还林,昭通开始推广竹产业。最先在盐津县、彝良县先行先试,其次在镇雄县杉树、碗厂等乡(镇)推广,到2018年,昭通市筇竹和方竹总面积达197万亩。
在此期间,盐津、彝良、大关、镇雄开始探索竹林抚育。盐津、彝良的方竹通过抚育,由小径竹变为大径竹,方竹笋由小径笋变为大径笋。彝良一竹笋收购商去年收购的方竹笋,最大的一根达到1.4公斤,相当于过去一根普通笋子的10倍。大关则在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博士的指导下开展筇竹抚育,培育出了直径2厘米甚至3厘米的大径竹,同时研发出了筇竹工艺品和筇竹工艺家具。昭通发展竹产业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强化管理确保种苗
昭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已建竹林进行摸底核查,梳理待提质增效的区域及面积,确保政策支撑到地块,资金补助到农户,技术辅导到现场,种源管理到源头。各产竹县(市)通过林班管理、责任包保等措施,确保了产业发展底数清,面积实。
绥江县对竹子种植实施“小班化”管理,“二维码”识别,大幅提高了竹子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同时,强化种苗种源管理,严格实行“三不准”,即:不具备“一签两证”的种苗不准进入市场、不出具种源地证明的种苗不准进入基地、不符合优良竹种条件的种苗不准给予补助。
在市级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昭通市已落实育苗基地61个、育苗户57家,已播竹种8.6万公斤(其中方竹7.37万公斤、筇竹1.23万公斤),出苗12293万丛(其中方竹11048万丛、筇竹1245万丛),预计出圃8943.9万丛(其中方竹8169.5万丛、筇竹774.4万丛),按每亩种植111丛计算,可保障80万亩新植和补植补造用苗的需求。
创新模式龙头引领
2018年以来,昭通紧紧依托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政策,积极推行“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农户参与竹产业基地建设和低效竹林改造。
威信县龙华绿色产业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全县有8个乡(镇)32个村181个村民小组共8432户农民流转土地参与建设,造林4.8万亩(其中方竹4.17万亩、甜苦竹0.23万亩、经济林0.4万亩),改造低效筇竹0.25万亩。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2018年退耕还林种植方竹3500亩(示范样板竹林1070亩),项目涉及农户728户3605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44户1752人。彝良县以小草坝镇为核心,选择小草坝、龙安、两河、钟鸣4个乡(镇)相邻7个村,投资3600余万元,集中打造4万亩高效竹产业示范长廊,辐射带动全县竹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快速推进。
2018年12月12日,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与昭通市内11家竹笋加工企业负责人亲切座谈,在全面掌握企业存在问题和瓶颈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抱团发展、跨区域合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产扩能。
截至今年6月,昭通市有竹产品加工企业13家,竹笋收购及初加工商35家,竹产业专业合作组织48家,竹产业种植大户17户。永善“菜人家”、彝良“山益宝”等龙头企业依托竹林资源,在竹山上设置初加工点,合理规划建设冷库,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解决鲜笋下山难及保鲜难的问题,确保昭通竹笋的新鲜、有机、生态。今年,昭通市筇竹笋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0元以上。
高位推动科学规划
2018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竹产业列为全市的六大产业来抓。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及北部8县(市)全面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和“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产业发展要求,创新举措,压实责任,全力推进竹产业发展。
围绕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新建标准化竹产业基地10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100万亩的“双百目标”,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林业专家深入北部8县(市)实地调研竹产业情况,按照“一山五河谷”的空间布局和“宜竹则竹、以笋为主、笋材结合”的思路,突出“一县一品”,注重功能布局,科学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制定《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落实提质增效和新植地块。在规划过程中,统筹考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旅游等基础设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制定了《昭通市方竹高效培育技术》和《昭通市筇竹高效培育技术》方案,整合各类林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成立8个竹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组,挂钩到北部8县(市)开展技术指导。今年3月以来,围绕育苗、新植和低效竹林改造,现场组织实用技术培训20次1000余人。同时,加强与西南林业大学、省林科院合作,建立竹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竹子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提质增效确保丰产
昭通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授之以渔,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更为竹产业的长远发展保住了根本。各产竹县(市)进一步落实低效竹林改造地块,科学编制低效竹林改造实施方案,指导竹农采取抚育间伐、病虫害综合治理等综合措施,扎实推进低效竹林改造。通过提质增效,竹笋平均亩产可在现有150公斤的基础上年均增产50公斤,每亩现金收入至少可增加800元。
截至今年6月30日,昭通市已完成新建竹基地46.39万亩,占2018—2019年度75.4万亩的61.5%,建立竹产业高效培育综合示范基地12.08万亩,改造低效竹林35万亩,占2018—2019年度64.8万亩的54%,竹林总面积已达304万亩(其中材用竹69万亩、笋用竹235万亩),笋用竹投产105.7万亩,覆盖北部8县(市)57个乡(镇)448个贫困村。
竹产业对脱贫攻坚助推力很强,除有竹林的竹农直接受益外,采笋需大量人工,每采1公斤竹笋,可收获2元工钱。盐津、彝良都有人创日采笋400公斤的纪录,也就是说一天能够收获800元的采笋工钱(当然这是在经过多年抚育的竹林内采笋)。
昭通竹产业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百亿元产值目标指日可待,竹产业发展的春天正向北部8县(市)徐徐走来……◎昭通日报记者 朱德华
新闻推荐
重磅!2019年普通高校在川招生本科二批院校录取调档线出炉!
四川在线消息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消息,2019年普通高校在川招生本科二批次录取已于28日按期投档,为了方便大家尽快了解录取情...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