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外国人笔下的中国

延安日报 2019-07-14 11:18 大字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彼得·海斯勒,其实他还有个我们更熟悉的中国名字,叫何伟。1996年,从牛津硕士毕业的何伟来到中国,一住就是十几年,还写了好几本关于中国的书,累计销量过百万!

简直是一个“比中国人更懂中国的美国人”!《江城》是何伟在重庆涪陵教书时写下的见闻感悟。何伟用不带偏见的视角,记录了平凡又动人的人世百态。比如何伟多次写到当地人的“笑”。后来他明白了,在那笑容之下,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和隐忍。再多的不幸、劳累,都只能用笑来表达。

读《江城》,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空谷幽兰》

[美]比尔·波特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名字,能做隐士的少,但羡慕敬佩隐士的却是绝大多数。在静读君的观念中,隐士往往与古人联系在一起,相信很多小伙伴也是一样的吧,或许是我们已经不再相信,在这个浮华的现代社会还存在着远离俗世的隐士;但有一个外国人却还相信着,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为了探究隐士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在中国的屏风上》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毛姆,当年也来中国旅行过,而且还写下了这本游记。那是在1920年的时候,毛姆在中国登过长城,跨过长江,下过稻田,进过古寺。

彪悍的蒙古首领、酒楼上的文人、拉船喊号子的纤夫……这些一百年前的中国场景都在毛姆笔下复活,栩栩如生。毛姆并不像一般游客那样走马观花,他带着一种文化的同情心来看待当时的旧中国。

比如他在街上看到一匹骡子,拉着一辆轿车,他就想象那车里坐的可能是位饱学之士去拜访友人,“共同追忆那一去不返的唐宋盛世”。他又写江边拉船喊号的纤夫,他说“那声音是灵魂在无边苦海中有节奏的呼号”。

《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邓洛普

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吃便是头等大事,当中国人越来越接触国门之外的世界之后,发现也许吃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事物之一。《鱼翅与花椒》就是一个英国女孩通过中国美食了解这个古老国度的故事。

透过扶霞·邓洛普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气质。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新闻推荐

全国首批1+X证书院校出炉 四川幼专上榜

本报讯(秦世虎记者邓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近日发布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