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 记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孙朝晖

攀枝花日报 2019-07-05 07:19 大字

□本报记者 程桂英

近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中科院成都分院、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公布了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全省共有10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攀枝花市科技工作者孙朝晖登上荣誉榜,成为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他是怎样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他为何能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他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凭借什么在科技攻关的路上取得成功?

荣誉满满的科技工作者

来到孙朝晖办公室时,他正坐在电脑前忙碌。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敲击键盘,双眼紧紧地盯住屏幕,很快便处理完了手上的事。

现年57岁的孙朝晖,是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他集多项荣誉于一身:十大感动攀钢人物、首届鞍钢楷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认真、严谨、专注,是孙朝晖工作的风格,也是他做事的态度。正因为有了这些品质,从1984年来到攀钢工作至今,孙朝晖已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钒氮合金产品成功开发和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破解钒铁冶炼的多项技术难题;打通宇航级钒铝合金工业化生产中的各个瓶颈……

“攀枝花拥有全国62.2%的钒、95%的钛,占比非常大,若没有自主创新研发的能力,只能受制于人。”提及为何会自主创新研发钒氮合金,孙朝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坚毅、不服输的神情。

潜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1998年4月,美国钒公司来中国推销钒氮合金产品。当时一心想着开发钒、钛资源的孙朝晖高兴的不得了,期待能在钒氮合金技术方面学点东西。可在攀钢钢研院的学术报告厅,美国专家们却只推销产品,对技术只字不提,孙朝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我们一定要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带领课题组成员跑遍大江南北收集信息、探讨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进行各种试验;无数次调试原料、设备参数……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上,孙朝晖和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然而,第一次试验运行11天,炉体就发生严重堵塞;改进后,第二次试验仅运行了3天,又严重堵塞。

困难和挫折接踵而来,但没有压垮任何一个科研人员。孙朝晖说,那时压力特别大,白天高度紧张,夜晚彻夜难眠,连吃饭和睡觉时也想着实验方案……直到2001年5月,工业试验的炉火绽放出连续式常压生产工艺的光芒,宣告钒氮合金商业化生产技术成功后,大家紧绷的神经才得到缓解。

该项自主研发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迅速在攀钢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8000吨/年的生产能力,累计销售收入上百亿元,获利润50亿元以上。此后,钒氮合金的生产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为提高我国钢筋产品质量、确保建筑物安全性、淘汰落后产能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懂”生活的科技工作者

不苟言笑,说到生活只有三言两语,而当提到工作,便滔滔不绝,这是孙朝晖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我对吃穿没有啥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孙朝晖自嘲“不懂”生活,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家和办公室),朋友同事聚会聚餐,他几乎从来不参加,就连和家人在一起,他也是要么学习,要么搞研究。

在同事们的眼中,孙朝晖是长者、先行者,也是一位学者。“师父很认真,做任何事都十分严谨,特别是技术研究,更是精益求精。”孙朝晖的徒弟余彬告诉记者,孙朝晖亦师亦友,与他在一起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不但会手把手传授经验,教年轻人如何搞科研,还会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

“很佩服孙教授,能够坚守初心,持之以恒。”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钒研究所副研究员景涵说,孙朝晖的坚持,让他看到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初心,也让他学会了迎难而上、自强不息。

科研工作不仅单一枯燥,还万分辛苦,但孙朝晖却坚持做了35年。35年来,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他在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攻关路上不停地奔走,创造出了一项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一个个表彰和奖励。

不但如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先后针对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型国企改革与发展、国家财税改革与转移支付、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以第一提案人身份提出了20余件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的高度关注。

新闻推荐

“四川造”管线电机填补行业空白

本报讯(孙小刚记者朱雪黎)近日,东方型24MW(兆瓦)6000r/min(转速)管线电机在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型...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