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改编《薅秧歌》 练就“国字号”

南充晚报 2019-07-02 01:01 大字

■ 高坪记者站 周汉兵

秧歌作为农业生产的民间习俗在川北农村传承已久, 它最早以歌的形式出现, 而后逐步发展成民间舞蹈和城镇戏剧表演,长期流传于世。

田坎上消除疲劳的歌舞

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敲锣打鼓,用来助兴。有资料显示,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

在传统农耕时代,抢收、抢种时节很是累人,尤其是插秧,得一直弓身劳作,令人疲惫不堪。为消除疲劳,农民们便找些相互挑逗的风趣话语自编自唱,既缓解了疲惫感,又忙走了活路,还加深了情感。

薅秧歌, 也是农民们一边薅秧一边口唱的歌谣。薅秧时,人们必须用双脚轮换耕泥,搅掉秧苗旁边的杂草,看似轻松的活路,却因不停扭动身子而支撑困难。口唱薅秧歌,脚行秧行搅泥除草, 也就让人们觉得这门活路轻松得多。

节庆时必不可少的习俗

扭秧歌, 从薅秧劳动演化而来。 表演时,一边扭动身子前进,口唱歌词,一边手舞彩绸或手帕。由于舞姿优美、便于演唱,既是农民祈盼丰收的歌舞庆祝活动, 又是节庆时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 是我国农村的重要民间习俗。

“扭秧歌”有几个“招式”比较考验表演者的功夫。 一是扭, 表演者手持手帕(或扇子)等道具,脚踩着锣鼓点,走十字步,一边扭动身子,一边舞动手中的绸带、手帕等, 口唱当地流行的秧歌歌词; 二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如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等;三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

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所唱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 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

后来, 扭秧歌有了较高技艺的“高跷秧歌”。在平地上表演的称之“地秧歌”,难度不大, 动作简单, 而踩着高跷表演的“高跷秧歌”,就有了更大的难度,不仅需要更大的体力,也考验表演者的技巧。

挖掘民间传统再创力作

2006年, 高坪“薅秧歌”以其极为优美的曲调和极富特色的内涵, 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坪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薅秧歌》改编而成的《我和幺妹挨到来》,描述了青年男女在薅秧劳动中相识相知、 相亲相爱的炽热感情, 是在不断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的又一力作, 该节目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50多场次,观众10余万人次。

《我和幺妹挨到来》创作来源于栽秧种稻的田间生活,声腔高亢豪放,调式灵活多变,旋律婉转悠扬,节奏自由,能够把庄稼人的劳动场景和粗犷旷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节目通过匠心的服装造型和独具特色的道具配合, 再现了浓郁的川北农村夏天田间劳作的场景。 该节目先后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金奖等殊荣, 成功入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新闻推荐

全麻会影响孩子智力吗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刘薇麻醉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操作。随着当前小儿外科手术种类的增多,如胸科手术...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