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 医艺合一
中医药古籍文化展中展出的中草药。
展出的巨大灵芝。
小朋友在沉浸互动装置“含羞的植物”处体验。
珍贵中医古籍文献。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杨树摄
感受传统医学古籍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6月22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省中医药科学院承办的“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简称“中医药古籍文化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
8个错落空间,当传统中医文化古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特别创作、科技交互体验装置交融在一起,“医艺合一”的策展理念,呈现出一场打破常规、别开生面的传统中医文化展。“希望观众进入的是一个医学的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旅法策展人宁琤说。
展览免费对外开放,将展出到8月1日。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新
中医文化激发创作灵感
此次展出作品中,有四幅纸上水彩作品,图中的元素,都是茯苓、当归、半夏、红花等中医药材。实际上,每一幅图并非偶然为之,其创作来源,正是成都中医赵真豪与赵直林针对失眠、烦郁、焦虑、暴躁等现代人病症而开出的四个药方。
宁琤介绍,这是此次展览委托青年艺术家郭鸿蔚专门创作的,他专程拜访蜀地中医,围绕四个“情志病”案例创作的“解忧愁图”系列纸上水彩作品,通过古老医学的认知系统尝试进行视觉解构。
以中医文化为灵感,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正是此次展览的大胆尝试和亮点之一。
步入展厅,一副26页的水墨作品,将《山海经》中的山水与奇植怪物挥写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之中,通过写意笔墨与传统山水形制将古老文献转化成为山水图像志。据悉,这是现居上海的艺术家柴一茗为此次展览特别呈现的。柴一茗多年来一直从事山海经系列绘画作品创作,为了此次展览,他结合《山海经》,对部分医药之物与神话形象进行视觉复活,让观众在神游畅思的过程中,激发视觉联想。
而一个名为《圆》的艺术装置,让蚕丝缠绕在镜子之上,这是艺术家梁绍基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梁绍基自1989年开始在天台山养蚕,一直在进行关于蚕的一系列艺术创作实验,据介绍,此件作品,通过展现蚕丝与镜子的自然互动,试图探讨有关“生命”与“时间”的话题。
珍
珍贵古籍和文物亮相
在数千年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也留下了丰富的医药典籍文献。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嘉陵介绍,省图现馆藏各类医药古籍2000多种、数万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包括理论、医方、案例、儿科等,其中不乏一些珍贵文献。
此次展览,就展出了省图馆藏的国内珍稀版本《太平圣惠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20余种珍贵中医古籍文献。《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宋太宗诏翰林医官院征集各家应效药方编写而成,最初版本一度失传,后来,清代杨守敬到了日本,在日本发现了这本珍贵的医学典籍,派人抄录。这套抄本,几经辗转藏入省图,共有一百余卷,是国内唯一的版本。
巴蜀名医辈出,在第七展区“巴蜀医风医德”部分,展现了近现代的部分四川名医,包括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平、曾被誉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冠的萧龙友等,还有一些珍贵的方子、手稿等历史文献。唐卡药物图、经折装藏文医药文献……此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博大精深的藏医药文化,展出了13件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珍贵文物及录像,既是珍贵的文献资料,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奇
用科技营造一个自然“世界”
在第四展区“生命与神秘的大自然”,展出了用回收塑料为主材料制作的鲜花丛林。这是来自南非的艺术家米兰达·莫斯创作的艺术作品“含羞的植物”,实际上是一个沉浸互动装置——当听到声音后,花朵会闭合,恢复沉默时又再次绽放,但是如果是特别大的噪音,花朵则不会做出反应。
米兰达介绍,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昆虫,昆虫通过探测在紫外线光谱中可见的花朵图案进行授粉,这件作品通过想象,营造出一个超自然、发光的世界,同时也希望能够启发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整个展览,还有一个隐藏“剧情”,那就是声音艺术家陈弘礼以古医哲学为灵感特别制作的声音作品《物语》。
在进入展区之前,用手机扫描互动小程序,戴上耳机,走到不同空间时,就会自动触发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基于中医阴阳五行的理念,源自大自然中的草木、动物、山水等等。”声音艺术家陈弘礼介绍,希望通过声音和视觉,能够把观众“拉到”另一个场域,感受一个中医理念中的生态世界。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视频6月18日,四川内江一八旬老人出门买菜时迷路,在公交车站徘徊,市民看到后报警。民警了解到老人常一人出门,这...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