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父亲留下的“财富”

菏泽日报 2019-06-18 11:30 大字

□沈治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余年了。每次凝视这张祖孙三代全家福,难免伤感与欣喜交集。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实巴交的祖父跟着两个兄长,从世世代代居住的偏远山村迁到吴家铺谋生,那时父亲十来岁。穷人孩子早当家。排行老二的父亲小学没毕业,就分担起家庭重担。平时,祖父守着小生意,父亲就挑着货担走乡串户赶溜溜场。形单影只的父亲,一双稚嫩的脚在乡间土路上卷起阵阵尘土。

新中国刚成立,年轻的父亲怀揣一匹土布的本钱,挈妇将雏闯进尚不平静的荣昌县城,独自面对充满未知的生活。

艰难困苦的磨砺馈赠给父亲一笔财富:父亲可以边撕布边报出金额与布票数量,双手同时拨打算盘,从无差池。经营中,为人谦和的他颇受顾客信赖。一匹布卖完了,顾客宁愿等到把布进回来再买。有时一个赶场天下来,一匹布的本钱要打好几个来回。1952年,县城成立小百货同业公会,声望与口碑把父亲推上了同业公会会长的位置。

然而,人心难测。平时称兄道弟的上峰,关键时刻将心直口快的父亲当成垫脚石,毫不犹豫给父亲头上扣一顶右派帽子。批斗、挨打、下放、强制劳动,噩梦接踵而来。年富力强,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光,父亲却被友人踩在脚下,蜷缩在灰暗的人生角落。

出门还阳光灿烂,一转身,人生的大门说关就关。站在突如其来的黑屋中,父亲努力寻找光亮。一缕幽光略过心中——读书。黑暗中,他仿佛不经意间抓找到一把凿光的十字镐,不由分说地向黑屋砸去。

尽管很小就辍学,可读书有用的思想,从来没在父亲心中扑灭。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是他一生的情结。生活就算是一块压在身上的巨石,读书有用总会伺机萌发。政治上的压迫,生活上的窘迫,无法逼迫父亲在精神上苟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书被查禁,而我的记忆中,父亲仍手不释卷。《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李自成》《林海雪原》,这些厚厚的字书不知从哪儿来的,他总是变戏法似地换,读得津津有味。似乎只有与书中的各色人物默默对话,才能排解心中的苦闷。读到精彩处,他会情不自禁念出声来。

他常说,学问装进肚子里谁也拿不走。其它都是身外之物,随时都会被偷走夺走抢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自己被压得抬不起头的时候,父亲依然坚信知识的力量。读书有用的种子,从此深植在这个苦难的家庭,子子孙孙无不奉为圭臬。也许谁也不知道这颗种子什么时候能发芽,然而深信这颗种子一定能够发芽。

高考制度恢复后,小哥就考上了大学。种子开始发芽。好学、上进的精神,在我们家庭满血复活。一家人在县城盘亘了三十多年后,读书开始改变命运。子女走出县城走出重庆,孙辈接着走出盆地走出四川,走向太平洋彼岸。在改革开放短短的十几年里,大家庭开枝散叶,进取不息。

这一切,父亲已不知道了。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扫尽雾霾。本该大显身手的父亲却撒手人寰,差点满六十岁。他的人生半径最远就是去过成都,还是他病入膏肓后为了治病。但是,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父亲一定会倍感欣慰,因为子孙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播下的读书进取的种子,已在这个曾经困顿不堪的家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父亲内心深处一定明白,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横贯华夏古今的核心价值取向。如今,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人才已蔚然成风,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引擎。

凝视发黄的照片,几十年光阴汩汩流淌。摩挲这张祖孙三代全家福,我清晰地听到中华文明的脉搏在孜孜以求中强劲跳动。一张照片,也许只能刻录出一个家庭的变迁图,而中华民族信心满满的改革开放,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描绘的却是人类命运的新格局。

新闻推荐

四川省前5月外贸进出口在全国排位保持最好水平

四川省前5月外贸进出口在全国排位保持最好水平本报讯(记者赵蝶)记者从四川省商务厅外贸处获悉,今年前5个月,四川省外贸进出口...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