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小肠仅剩65厘米 男子1年多未进食 省医院完成西南首例小肠移植手术,父亲捐1.8米小肠给儿子

天府早报 2019-05-14 03:07 大字

省医院完成西南首例小肠移植手术,父亲捐1.8米小肠给儿子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

29岁的小范受小肠坏死病痛折磨有1年多了。期间经历了2次坏死肠段切除手术,靠着营养液维持生命的小范骨瘦如柴,体重仅39公斤。

5月13日是小范完成小肠移植手术后的第13日。天府早报记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外科监护室内,看到了正在医护人员陪同下行走锻炼的小范。此时他体重已增至47公斤,面色已经有些红润,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差。

13天前,在省医院多学科合作下,患肠衰竭的小范进行了西南地区首例小肠移植手术。“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良好,现在已能进些流食了。手术真的是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手术主刀医生省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赵高平告诉记者。

2次切除后 小肠仅剩65厘米

2017年11月,小范在广东惠州打工时发现了肠坏死,在那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病症。胃痛、间歇性腹泻、便秘,这些病症让小范以为自己是胃上的毛病。吃了不少药,也不见好转。

直到2017年11月,小范在单位晕倒后,被同事送到了惠州一家医院就诊,后因病情严重又转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急诊行坏死肠段切除+回结肠吻合手术。一周后小范再次出现腹痛情况,又一次被发现了肠坏死,再一次进行了切除+吻合手术后,此时小范的小肠仅剩65厘米了。

而正常成年人的小肠长度多在4—7米,有功能的小肠少于2米即可称为“短肠”,将严重影响消化吸收,适宜进行移植手术。经历了第二次手术后,小范无法正常进食,长期靠营养液补充,逐渐丧失了行走能力,生活开始无法自理。2018年9月,他被家人接回了成都,开始了寻医移植治疗之路。

亲体移植 术后10天已能下床活动1小时

目前,小肠移植现在有三种形式,自体移植、尸体移植和亲体移植。在经过配型后,小范的哥哥和父亲与他的匹配度达到50%。最后在父亲的坚持下,他成为了小范移植的供体。

“小肠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赵高平直言,首先因小肠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富集器官,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达87.8%,慢性排斥发生率也有30%—50%;其次,因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微生物,术后容易发生感染。

“1.8米小肠对于供体来说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本身也很安全。”赵高平解释,术后第7天,小范的父亲康复出院,目前恢复得不错。

小范也恢复得很好,肠道功能正在逐步恢复,体力也在恢复中。术后10天已能下床活动1小时,现在一天还能爬两次楼,最多一个月就可以正常进食并出院。

链接>>>

最长存活时间已经接近20年

1994年国内开展了首例尸体供者小肠移植之后,迄今国内共完成小肠移植手术接近40例。1999年成功施行国内首例亲属供肠的活体小肠移植,目前共完成此类手术16例,最长存活时间已经接近20年,成为国际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换肠人”之一。

据了解,我国约有5.9万例此类病人,在过去的20年全球共完成各类小肠移植手术约3000例,小肠移植病人的总体1年和5年生存率接近80%和60%,成为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赵高平告诉记者,移植手术完成其实也仅仅是整个移植的第一步,后期患者还需要经过排异、抗感染等治疗。

四川省人民医院是目前四川省四家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此次完成小肠移植手术后,省医院已开展了肝、肾、肺、胰腺、细胞以及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

新闻推荐

刑拘18910人 四川公安强力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李逢春吴柳锋)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四川全省公安机关加大整体打击力度,推动...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