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用心陪伴培智学生
■记者张波
她曾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事迹被全国各地多家媒体报道,勇于担当、不离不弃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她成为一名辛勤的园丁,为一群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儿童讲解数学,陪伴他们成长。她用行动诠释挫折中努力奋斗追求美好人生。她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玲。今年年初,她被共青团四川省委评为四川新青年。
用心关爱
陪伴“折翼天使”成长
4月30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都已放假回家,校园内十分安静,王玲一个人坐在办公室,认真地批改着孩子们的作业,每一道题都认真核对后才在上面画勾勾。她的脸上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我的娃儿们还是乖,都做对了。”
王玲口中的“娃儿”,是一群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智力障碍等问题的孩子,虽然年龄和正常孩子无异,但是智力却只有两三岁。从2013年9月起,王玲成为他们的培智数学老师。
“我以前没接触过特殊儿童,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特殊教育,刚看到他们时感觉力不从心。”王玲至今记得她的第一堂课,孩子们哭的哭,闹的闹,而且完全听不懂坐下的指令,这个安抚坐下了,那个又跑了,整堂课都在“抓学生”,整个人也都是崩溃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一边适应环境,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与孩子们建立感情,从最简单的1、2、3教起,教他们坐下、站起来,找到自己所在的教室,并不厌其烦地重复。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王玲十分满足。
如今,孩子们已经读到了6年级,王玲也升级为他们的班主任。早晨,这些“小跟班”会帮王玲提装教案的篮子,看到王老师的水杯空了,也懂得了冷热参半,把水倒满;(紧转第2版)(紧接第1版)听说王老师感冒了,他们也会用不太连贯的语言,提醒她吃药。王玲的心既温暖又感动。
“这些孩子可能没法像正常孩子上大学,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像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以后走出象牙塔,希望他们能成为自理、自爱、顽强生活的人。”王玲说。
坚强守候
照顾瘫痪父亲5年
今年27岁的王玲,除了教师的身份,曾有一段充满荆棘和坎坷的经历。出生于巴中市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她,母亲早逝,家中只有三个姐妹相依为命。2011年,在深圳打工的父亲发生车祸,从此成为植物人,而姐姐此时已远嫁并怀孕在身,妹妹还在老家边读书边实习,王玲主动承担了照顾父亲的责任。
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当年9月,王玲考入乐山师范学院,她很珍惜学习的机会,申请了助学金,学校了解到她的实际困难后,也为她开了“绿灯”,为她提供了一间宿舍,她把父亲接到乐山,带父亲一起读书。
父亲不能自己进食,为保证营养,每隔四个小时王玲就喂他一次。由于父亲长期卧床,最怕的就是长褥疮,王玲每天要不断地给父亲做按摩、翻身、洗澡,要换床被、换衣服,保证他的清洁卫生。父亲的大小便是不能自理的,王玲给父亲买来纸尿裤,每隔几小时查看一次,如果遇到父亲要大便,王玲还要帮着用手去抠。遇到天气变化,父亲半夜会咳嗽,哪怕稍微发出一点声音,王玲就条件反射般起身,给父亲喂水、吸痰。
晴天,她会推父亲出门晒太阳,为他剪指甲,陪他聊天。“不管他能否听见,我只希望他能明白,我爱着他,希望他能苏醒过来。”王玲告诉记者,她的用心,只希望能让父亲一直陪伴她,然而在2016年,被医生断言只能活两年的父亲,在陪伴她走过5年之后,还是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玲说,父亲刚去世那段时间,自己一进寝室还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爸爸”,也会关注米粉、奶粉、尿不湿等父亲日常用品的价格,有时把这些用品堆满了购物车,才想起父亲已经不在了。
怀揣理想
努力奋斗在乐山安家
生活不允许王玲长时间沉浸在忧伤中,她调整心情开始新的生活,重新制定了生活计划表,开始练毛笔字,学古筝和长笛,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们身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2018年4月,她顺利通过了公招考试,正式成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从小做教师的梦想。
王玲告诉记者,在乐山8年,她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她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乐山买房安家,这样也能一直陪伴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新闻推荐
新华社莫斯科4月29日电经过9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中国大熊猫“如意”和“丁丁”29日晚乘俄罗斯航星航空公司专机抵达莫斯科...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