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觉新” 《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在川出版
李尧枚和他的四个女儿。
从左到右:李尧林、李尧枚、李尧棠(巴金)。
李尧林(左)与巴金。
毛姆
巴金之所以成为巴金,跟他背后站着的两位兄长对他的爱和支持,密不可分。近日,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书中收录了巴金大哥李尧枚给巴金的手信,也有巴金为纪念大哥所写的文章,以及李尧枚儿子李致所写的《终于理解父亲》,李健吾、杨苡、黄裳、黄宗江等文学名家,也是巴金两位兄长生前知交好友,他们的回忆文章深度还原巴金背后的两位哥哥的一生。
壹
书信之中
一窥李尧枚的性情
巴金大哥李尧枚是《家》中“觉新”的原型。李尧枚的人生规划是投考上海或北京的名校,再赴德国深造。早年他经常买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阅读并带领弟弟们热烈讨论,无形中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但父亲遽然去世,二十出头的李尧枚就开始承担一大家族人的生活。
弟弟在外求学的费用同样由大哥支持。1926年,巴金专程赴苏州东吴大学探望已放寒假的三哥尧林,跟三哥谈起准备去法国留学,但怕增加大哥负担的尧林不置可否。巴金考虑了一两个月之后,“终于向大哥提出要求,要他给我一笔钱作路费和在法国的短期生活费。”李尧枚收到弟弟的信,先是强调手头拮据,无法筹款,后又写信劝巴金推迟两三年出国。但巴金“当时很固执,不肯让步……坚持要走”。
从李尧枚致巴金的信,从中可窥见李尧枚的性情。1929年,李尧枚到上海探望阔别六年的巴金,巴金告诉他,他想写一部小说《春梦》(即后来的《家》),把自己家的一些事写进去。回川后的大哥写信告诉弟弟,自己看了《新青年》后就想写一部书,但实在写不出来,既然弟弟想写,“我简直欢喜得不得了”。他说:“弟弟,你对现代社会失之过冷,我对于现代社会失之过热,所以我们俩都不是合于现代社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虚伪的心情,无价的黄金,这两项都是我俩所不要的,不喜的。我俩的外表各是各的,但是志向却是同的。但是,我俩究竟如何呢?其实呢,我两个没娘没老子的孩子,各秉着他父母给他的一点良心,向前乱碰罢了。”
贰
维持家庭
“三哥”默默挑起担子
为了振兴家业,李尧枚卖了田去做金融生意,害了一场大病后却发现钱已损失一大半。“他回到家里,等着夜深人静,拿出票据来细算,一时气恼,又急又悔,神经有些错乱,他把票据全扯碎丢在字纸篓里。”第二天清醒过来,碎纸早已被倒掉,家里彻底破了产。李尧枚不愿死,三次写了遗书,又三次毁了它。在第四次写了一封二十多页的遗书后,他终于喝下安眠药。此时已是1931年,恰巧是《家》最初以《激流》之名开始连载之时,巴金后来说,关于小说里的觉新自杀还是不自杀,他斗争了好久,最后在《秋》里几次把觉新从自杀的危机中拯救出来,“觉新没有死,但是我大哥死了。”
巴金的三哥李尧林,本是巴金的第二个哥哥,但是按大家族排行,大家习惯称他“三哥”。巴金其实是与三哥李尧林一道走出那个大家庭的,他们在大哥的支持下,说服了二叔和继母,一起乘船驶离了家乡,从此开始各自不同的人生漂泊。大哥破产自杀,身后是一个支离破碎、却有十几口要养的大家,养家的担子落在李尧林身上。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李尧林资质并不在巴金之下,但在十几口人的生计面前,他放弃了可能的“自由”生活。在天津南开中学做教员,每月领了薪水便定时寄款回家,支撑十几口人的生活。他“那些未实行的计划像空中楼阁似的一下子完全消失了”。
如果说大哥是为巴金作了精神牺牲,那么三哥李尧林则为巴金作了物质牺牲。“我不愿意为家庭放弃自己的主张,他却默默地挑起家庭的担子。”巴金后来才意识到,三哥李尧林“不单是承担了大的牺牲”,“应当说,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
叁
感怀至深
众多名家写下文章怀念
李尧林的另一个身份是教育家、翻译家。他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开放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成为各领域的大家,包括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叶笃正,作家黄裳,剧作家黄宗江,比较文学家周珏良,出版家邢方群等,都对李尧林感怀至深。
《棠棣之华》中收录了这些学生,包括李尧林好友李健吾、杨苡等人的怀念文章。李健吾说:“他并非不是斗士,我们一直把他看作《家》里面的觉民,随着三弟觉慧打出腐朽的世纪,独自、孤单单一个人,在燕京大学念书,在南开中学教书,以李林的笔名翻译外国杰著……他没有‘琴’,永远也没有那一位鼓舞他向前的表妹……”李尧林以“李林”的笔名从事翻译工作,译著有冈察洛夫的《悬崖》,以及《月球旅行》《战争》《无名岛》等。在《棠棣之华》中重点收录了李尧林学生所写的回忆文章,为读者展现李尧林和他的文学翻译的一生。
1945年,李尧林只在医院坚持了七天便离开了人世,病因是“肋膜炎”,身边的人却相信他其实是死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三哥死后,那一大家子的生活依次落在巴金身上,也许这时候的他对两位哥哥的处境才有了更多了解。“我们三兄弟跟觉新、觉民、觉慧一样,有三个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巴金后来通过大量文字,表达他对两位兄长深深的负疚之情,他懊悔自己有些任性的执拗,不体谅大哥的处境,也没有多分担三哥的负担。
《棠棣之华》书名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常”意通“棠”,“棣”读音“弟”,“韡”读音“伟”,形容茂盛,用以赞美骨肉兄弟情。从巴金两位哥哥的人生之路,命运轨迹,也让我们更深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亲情质地,触摸到那个逝去时代的空气。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刘可欣
《月亮与六便士》出版100周年
“梦想”依然在燃烧
1919年4月15日,毛姆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在英国首次出版。一百年来,这部小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常年占据着畅销小说榜。全球累计销量已超6000万册。在中国,这部小说也是大名鼎鼎,影响深远。一直是文化界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对象,甚至娱乐圈的很多艺人都在公开场合推荐过这本书,以至于有些视频节目做跟书相关的“一本好书”栏目,首选书目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成功塑造了一个勇敢追逐梦想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查尔斯已逾四十,家庭美好,事业有成,可是突然之间,他决定放弃所有的一切,放弃作为丈夫和父亲以及员工的责任,毅然决然地寻找自己灵魂的故乡,他跟随艺术的号召,最终来到了自然而又原始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创作了一幅幅经典名画,成就了身后名。《月亮与六便士》取材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毛姆热爱艺术,更是早就被高更的画作所吸引。1914年,毛姆携伴侣游塔希提岛,看见了高更曾经用画笔描绘过的景色,见到了认识高更的人,回去后便着手写作。
主人公查尔斯不顾一切地追逐梦想,看起来是多么的疯狂和不切实际。可是尽管如此,这种疯狂还是毫无例外地撩动了读者渴望理想的心。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扮演着各种角色,一个男人可能同时具有父亲、儿子、丈夫、公司员工等多个身份,每一种身份都规定了要履行的责任。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任谁都无法回避。小说所探讨的正是与当下社会需求非常契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抉择,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很多读者在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后,都“入了毛姆的坑”,去阅读更多的毛姆作品,去自发地了解毛姆这位作家。毛姆被誉为“20世纪用英语写作最受欢迎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十分旺盛的多产作家。毛姆的一生热爱旅行,执着于为写作寻找素材,同时因为口吃的先天缺陷更是让毛姆学会了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在他的笔下,人性更加赤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童年生活悲惨,成长的历程非常艰辛,毛姆书写了半自传小说《人性的枷锁》。他还对中国很感兴趣,几次游历中国后,有了小说《面纱》。《面纱》还于2006年被美国导演拍摄成电影,在中国南方取景,深受文艺青年喜爱。
《月亮与六便士》自从1982年中文初版本问世,截至2015年公版(指作家死后一定时间,作品版权进入公共领域),各种版本累计就已经有90次印刷,畅销已逾130万册。但是,公版之后,它的各种版本更是层出不穷,令读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购。为纪念《月亮与六便士》出版100周年,读客文化特别推出精装纪念版。纪念版特别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姚锦清老师来重译内文。姚老师翻译力求准确,字斟句酌,精译求精,尽量完美传达毛姆的文字风格。同时收录14幅高更彩色画作并附上文字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字与画作的共振。另一个特色,则是新版特别制作了《毛姆画传》,26幅原创插画,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作家的一生。在装帧设计上,还精心制作了精装双封面,外封是象征美好的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折射了一幅理想世界的景象,以地平线为基准,一半理想,一半现实。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刘可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佳)4月16日,在“2019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资阳市雁江区推介了涉及各类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招商项目32...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