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张鸣:面向土地 踏实追梦

成都日报 2019-04-01 03:07 大字

杨小云(高新区)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年轻时听汪峰的歌,图的是摇滚的闹热。10年后中年的某个深夜再听,张鸣的感受就是那句俗话:泪流满面。

2013年,张鸣35岁,离职了,从成都某报社,辞别了14年的记者生涯,摄影记者。

现在,2019年,张鸣刚刚跨过40岁,进入了真正的不惑之年。已经和土地打了5年的交道。

5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

从小张鸣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大学中文系一毕业,理想很顺利地实现了。新闻事业做得顺风顺水,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她自己还买了车和房,但是张鸣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没有把这当作一生的职业。

震撼

命运在2008年拐了一个弯。

2008年,发生了一件对于很多中国人,尤其四川人,改变了一生的一个事件:汶川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作为大报的新闻摄影记者,张鸣理所当然地冲到了最前线。学校学习的知识,对于记者的定义是:记者永远都是应该出现在新闻发生的地方,而她自己,所秉承的也是如此。

现场,断壁残垣,天地间像是被犁了田,房子像被铲翻了一样,当人像蝼蚁一般突然死亡,活着的呻吟不断,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失神呆滞的灾民,目光令人不敢直视。张鸣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深深震撼,人类,一直占着生物链的顶端,可是,一切的不可一世和居高临下,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被摧毁得干干净净。当近距离地观看到生离死别时,她开始反思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大地震很快过去,张鸣心中的余震却久久未消失。

回到都市,回到报社,心情不佳时,报社工作很累很烦的时候,张鸣突然会一个人开车去郊区的农场,透气散心,那里有一些因采访而认识的朋友。

那些农场的朋友,因采访的机缘认识,有农场的职工,有附近种地的农民,也有相关农业项目的官员,但都是善良真诚的人,张鸣说,采访他们,不过只是给他们拍点照片,写点文章,他们就对她非常好,她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和一些人不一样,不是因为她是记者就对她好,而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发自内心地对人好。

张鸣开车去找他们,他们端出自种的茶叶,捧出自种的花生,炒了自种的蔬菜。有时在月色撩人的秋夜,有时在春光明媚的晨晓,吃着那些环保、绿色的菜蔬植物,听着他们对土地,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自己工作的自豪和喜爱。他们在真诚地做事,和土地打交道,弯腰虔诚的种地、播种、收割、并且尽可能地不给土地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而最终,一果一蔬,一叶一枝是那样的饱满和安全,他们也收获到最纯正的食物,最干净的食物,内心充实饱满和安全。

张鸣说,最开始接近他们,是有一点私心的,她希望自己的事业更进一步,能找好题材,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字来,因为她从小在城市长大,对乡村的想象停留在文学上,感觉到不接地气。当她看到他们如此接近土地,看到他们朴素的生活,质朴的性格,如醍醐灌顶,猛然间,张鸣发现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土地打交道,这是一种可持续的事,这也是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这是另一种事业,对人类对土地能做到千秋万代的慈善事业。

新事业

张鸣辞职了,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光鲜的记者工作,先进入了一家公益机构,一年后和朋友创立了一个小公司,开始彻底地做农业。

虽然还有房贷的压力,但很幸运,张鸣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自上大学后,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的,父母从不干预。张鸣闪婚,老爸只是说,你至少让我晓得下男的叫啥子名字嘛。对方的父母问她父母要什么礼金或嫁妆?老爸说什么都不要,只要我女儿幸福就好。辞职后,他们什么也没有说,一如既往包容她。

如今,张鸣做农业已经5年了,公司专门卖全国各地农场无化肥无农药生产的新鲜农产品。

为了做真正无化肥无农药的健康食品,为了对消费者负责,每一种农产品,张鸣都要亲自去种植地查看,最北跑到东北,最南到了海南,有些地方偏远,她坐了火车换轮船转地铁再坐汽车,连轴转。

当然,任何事情的开始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张鸣最开始是从城市周边的各处农场进货,有时自己开车去,一边考察一边深入学习,四川周边有些偏远地区路并不好走,有时开车明明导航只有几十公里,却要开上三四个钟头。

有一次冬季,张鸣去农场途中下起雨来了,路又湿又滑,加上堵车,开到农场所在乡镇时,天色已晚,又冷又饿,手都要冻僵了,七拐八拐的,还迷路了,远远地看到三岔路口有个人在一棵大树下跺着脚,张鸣赶紧下车问路,结果上前一看好惊喜,正是农场她要找的小李。小李憨厚地说:我们这儿是三岔路,山里信号又不好,我担心你迷路,所以到这儿接你。

张鸣感激地请他上车,一路被指引着到了农场,吃完小李妻子早已做好的热乎乎的蔬菜汤。晚上住进他安排好的小屋,掀开被子,张鸣愣了,一只暖暖的热水袋静静躺在那里。雨停了,今晚的星星真好看,张鸣心想,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

她去过好多农场,常常被诸如此类的小事感动和温暖。

成长

事实上,做农业真是个肩扛手挑,集重活累活技术活于一体的杂活儿。张鸣经常性的早上去农场,晚上归家,披着满身的尘土,拖拉着几大箱农产品。有时冒着酷热,在田地里被蚊子叮得嗷嗷叫,依然在田地里学习运用堆肥、栽培、分苗等技术。

张鸣说,农场在四川境内的还好,有时则需要到外省,最北远到东北,最南到了海南,她一趟又一趟出发在路上,农业做了5年,并非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但她内心坦荡,平和平静。她说,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逢做事,本身就是缘分。她和农场的朋友坚持用生态友善的耕种方式,做尽所能爱护地球的小农生态事业。

他们坚持学习科学的土法推肥、耕种,他们还收集旧物,比如旧的烧烤架、冷藏柜、净水机、电风扇、打包机,用自己生产的食材互换,物尽其用。他们搭建周末市集,除了刚从地里摘的新鲜有机蔬菜,还利用现有食材做成各类美食,比如凉面凉粉,比如各种蔬菜水果沙拉,鼓励人们自带碗筷来吃,以及竹篮子来买菜。而不是塑料袋、塑料盒。

在做公益和农业的同时,张鸣逐渐改变了认知。她承认,在自己的生命里,自由是最重要的。为了自由,她曾不管不顾。她所认识的农场朋友们,包容她,也引领着她。尤其是河研会项目官员夏路,对她影响很大。如何种植干净安全的食物,如何与食物打交道,张鸣最初的农业生态知识,都是来自夏路耐心的教导。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在与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的沟通中,张鸣认识到,人不是那么容易面对不完美的自己,经历了才会慢慢接受,顺其自然。所有认识的人,看过的风景都是了解自己的途径,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心的宽容度,张鸣学会了心存感激,迂回前进。

汪峰的歌真好!

“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像天空一样坚强,像大地一样宽容,在这曲折蜿蜒的路上,体验生命的意义”。

新闻推荐

探索建立绿色化工园区企业评价体系

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推进会召开本报讯(记者文铭权)3月29日,记者从在眉山市召开的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获悉,四...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