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记者走基层 刘江涛和他的千名务工乡亲

陕西日报 2019-03-20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孟珂通讯员白妮李娟

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提起刘江涛,大伙儿纷纷竖起大拇指。刘江涛今年41岁,10多年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1000多名群众顺利外出务工,让他们日子越过越好。

刘江涛是华州区柳枝镇原王宿村人。初中毕业后,由于父母身体不好,他开始帮着家里干农活。但长期务农并没有改变家境贫寒的状况,2003年,刘江涛背上行囊外出务工。

刘江涛先后辗转四川、甘肃等地,参与了许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工地的日子虽苦,但对他来说收获颇丰。勤学习、爱实践,5年时间,刘江涛逐渐成长为一名本领过硬的技术工。最让他欣喜的是,随着收入提高,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2007年过年回家,刘江涛看到村里大部分青年人和中年人还是以务农为主,日子过得艰难。他当即萌生了一个想法:“几年外出务工的经历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脉,我为何不带着大家一起外出务工,早日改变贫穷的面貌?”

2008年春节过后,村里22名群众在刘江涛的带领下前往四川务工。此后,135名、140名、206名……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群众跟着他走出家乡。10多年来,他累计带领本村和周边1000余名群众外出务工,在襄渝铁路、宝兰高铁、兰渝高铁、兰州东货运站、长白铁路、京张铁路等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现场挥洒汗水。2017年,他带领的工程队中,工人年收入人均超过5万元。

招工过程中,刘江涛注重向贫困群众倾斜。彭兴兵是毕新社区的贫困群众,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的担子主要落在妻子一人身上。了解到这种情况,刘江涛主动给彭兴兵打电话,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工程队,并给他安排了强度合适的活儿。就这样,彭兴兵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有了稳定的收入。

目前,在刘江涛带领的工程队中,像彭兴兵这样的贫困群众有20余名,占到总人数的15%。

平日里,工程队里谁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工作中不慎受了轻伤,刘江涛都特别着急。“我把大家从村里带出来,也要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家。”刘江涛说。

工程方没有打来工程款,工人几百万元的工资怎么发?每年年底,是刘江涛最艰难的时候。但困难并没有让刘江涛退缩,“无论怎么样,哪怕自己抵押房产,到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我都要把工资发到工人手中。”据了解,刘江涛的工程队从未出现过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

2018年4月,刘江涛当选毕新社区副主任,他的肩上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我的能力或许很有限,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大家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3月13日,刘江涛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大溪文化玉人面纹佩折射 5000 年中华文明史

1959年,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在巫山大溪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座儿童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人面形玉佩。玉佩只有...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