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奋战在防震减灾事业最前线 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室

陕西日报 2019-03-14 09:42 大字

本报记者霍强

北起内蒙古阿拉善,南至四川阿坝,西起青海共和,东至宁夏固原,这片26万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是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室的常规任务区。

位于西安市西影路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室成立于2002年,主要承担我国西部地区流动重力观测及重力学科地震预报研究任务。

“我们在测区建设了100多个重力观测点,每年要进行两次观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地下断层的运动情况,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室主任祝意青告诉记者。

研究室共有12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3人、硕士8人。跨戈壁、穿沙漠、踏雪山、越高原,这支以80后年轻人为主的队伍,每年人均野外工作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行程达3万余公里。

西部测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无常。祁连山任务区海拔4000米左右,早晚温度极低。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遭遇雷雨、冰雹、大雪等恶劣天气。到了北部的戈壁沙漠,干旱高温又成为家常便饭,晴天时气温高达50摄氏度,还有大风、扬沙天气。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研究室的这些年轻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起早贪黑地工作。每年定期复测的地震重力监测任务都能圆满完成。”祝意青说。祁连山任务区的观测路线海拔在4000米左右,空气稀薄且交通不便,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每天提着十余公斤的重力仪,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行走,只为完成观测任务。

任务区道路交通条件差,研究室的车辆经常会爆胎。“荒郊野外,我们只能自己换轮胎。以前换一个轮胎得鼓捣20多分钟,路跑得多了,现在我们4个人协作,3分钟内就能搞定。”研究室科研人员赵云峰说。

除了常规观测任务,研究室还承担了中国地震局的其他科研项目。2016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的隗寿春来到研究室工作。十几天以后,他便和同事奔赴青海,开始中国大陆综合地球物理场项目的常规重力观测任务。

第一天晚上,刚刚入住沱沱河的一家小旅馆,隗寿春就感觉眩晕、头痛,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我们项目组组长郭树松赶紧给我铺好床让我躺下,拿出高原安和红景天让我吃了休息。”隗寿春说。

第二天早晨,症状稍微有所缓解的隗寿春坚持和同事一起到观测点开始测量。他说:“搞地震科研就是要‘苦中找乐’。自己观测到的一手数据,可以准确剔除周边环境的干扰因素,及时进行分析处理,用于地震预报研究。”随后的一周,隗寿春的身体才逐渐适应,恢复正常。

2009年参加工作的刘芳,是研究室唯一的女性。但是每到关键时刻,刘芳都能顶上来。2010年运城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刘芳都是应急观测小组成员,在灾区一干就是40多天,和团队一起完成了各项观测任务。“从事地震科研工作以后,我被同事们带成了‘女汉子’。”刘芳笑着说。

17年来,研究室团队扎根西部,默默奉献,从最基础的野外数据采集到形成科学研究能力,再到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工作思路和科研模式。他们先后完成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相对重力网重力联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地震重力基本网的西部重力点选建、南北地震带紧急强化震情跟踪监测等重大任务,多次受到中国地震局表彰。

“地震观测的使命,就是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我们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按照监测、科研、预报三位一体的战略,埋头苦干,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祝意青说。

新闻推荐

“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深入实施 四川省藏区今年计划实现贫困村全退出

本报讯(记者付真卿)“今年将是四川省藏区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3月13日,记者从省委藏区办获悉,2018年四川省藏区“六项...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