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朗月清风似秋荷
□ 杨蜀连
艺术简历
万福,原名陈万福,1966年出生,工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客家画院专职画家,四川中国画研究院画家,诗婢家画院画家。
盛世荷音
晨露
留得香魂忆
金色池塘
花开的声音
万福的工笔画,笔法巧密精细,构图优雅,摹古而不泥古,有绵密华丽之美。他笔下的观音,面容端庄祥和圆润饱满,令人恬静顿生。他画的系列达摩图,色彩淡雅,线条流畅,画面超凡脱俗有瞬间出世的通透之感。但是,最近几年的艺术探索,万福痴迷于画荷花。他笔下之荷,既有中国工笔画笔法的极致唯美,表现形式上却又凸显画家个体对荷的深刻诠释与思考。
画家万福,长发马尾,圆脸剑眉,身形敦实,眼神清澈。
古人曰: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万福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与远方有默契安静的融合,与画坛有疏淡胆照的距离,与朋友有自然随缘的相处,如清露晨流,呈现出一位有个性的画家独特低调的特质。
读一个人,不能只读其外而不读其心。
谈到艺术创作,万福似乎永远不急不躁,如山涧溪流,缓缓流淌出烟浓雪柳般的透彻;更宛若畅饮一壶暖茶,别是闲滋味,笑入彩云间。外表粗狂,有豪迈之气武夫之相的万福,内心其实潜藏着中国文人墨客的敏感、细腻与浪漫。作为一名画家,万福精于工笔,以庄严精致、脱俗精谨之法进行创作,因而作品少而精。他的作品量或许并不算高产丰盛,且大多数作品都是极小的尺幅,但是,在我眼里,每一幅都堪称精品。他的绘画,渗透出一位兴趣丰富、散淡安静、自在随缘的画家在创作时的严谨与深情。那些残破如丝的荷叶,一朵饱满的莲蓬,几枝干枯的莲杆,两只翠鸟丰满而尖尖的长嘴……他的画始终缱绻着画家个体精神的叙说与释放,始终洋溢出和谐、温暖、典雅以及生命不屈的张力。他在工笔画的艺术探索上,有自己很多的思考与想法。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在绘画艺术道路上,经过系统摹习古人的经典作品后,不能做过多停留,而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回望,更多的对经典作品进行传承式的思考,再加上后天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找到的审美共性,拓展思维,最终找到属于自己情感依托的视觉表现形式。他喜欢古代画家的纯粹与精湛笔触,对宋朝时期的工笔画尤为痴迷。“我追求宋画的神采与韵致,工致周密,笔精色妙,意韵清雅的表现形式。”近年来,他研究荷花,长期画池塘之荷,尤其是残荷。他笔下的残荷,并未有颓败萧瑟萎靡之感,反而生发出一种纯净唯美的精神境界。恍惚间,生命在残败中氤氲重生,虽风烛残秋,却依然清雅独立。这是画家对“荷”之高洁的认知,不仅仅有画家个体不可遏制的对大自然中生命的纯、善、美的强烈追求,更有画家对世间万物“如来如去”以及“来去吉祥”的深刻诠释。
万福的作品,细品之,皆有味。
他作品最突出的特点,除设色典雅、构图奇异唯美外,更有画面渗透出来的古朴雅致、意在高韵、耐人寻味的层次感与思想性。他痴迷荷塘,常静静漫步其中,独享那一份意象丰沛的感知。他常常感慨自己的灵魂与荷有缘,他对荷的深情,或许只有他自己懂得其中的那份意涵。他喜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悟透“莲”是君子,是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精神,正是当下人所需要追求的珍贵精神。万福的画,既有宋代画家的传统之韵,又有当代画家的笔墨穿透。他画的荷,并非千篇一律似曾相识,而是笔法独到晕染构图奇异独特。他往往于工笔与虚写里,渲染出极其浓郁的梦幻色彩,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朦胧迷茫却又清晰美丽的感觉。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对“荷”的表现手法上有出其不意、妙穷毫厘之感。他更喜欢冥想,领略池塘之荷在“刹那间”的生命意义,并赋予其轮回中返璞归真的生命意义。
因而,读万福的画,会读到一种精神。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去安静地阅读其中蕴含的生命最本真的内涵,去捕捉他思想深处的如来如去。他的绘画作品,分为很多表现形式,比如,他画在宣纸上的荷,气息大都清新雅致。如《醉金秋》《无上清凉》《惠风和畅》《空即是色》等等,笔触绵密细致,粉黛互用,青绿朱砂、赭石淡墨交融。他繁复勾勒并以精湛笔触表现出来的荷叶、荷花与翠鸟,沉着、高雅、严谨,可以感悟到很多的情趣与意味。从万福的作品中,完全可以读到画家的情绪如水波涟漪的起伏,他在晕染荷叶枯败焦透的意境里,呈现的粗犷写意的笔法,与工笔精湛的荷花映衬,于是,造型中的荷叶与荷花,一虚一实,模糊且无边际,洋溢出画家精细的工笔与洒脱写意笔墨相融合的淋漓酣畅。于是,从万福的作品,更会读到他精神世界里散发出来的岁月茫茫意,花里不知秋的味道。
万福的作品唯美,耐读,有内涵。
近年来,他喜欢用小斗方的金卡来画残荷,呈现华丽厚重之美。每一幅既可独立成画,也可连接成一幅长卷。很显然,万福在创作时,是花费了很多巧妙的心思来进行构图思考的。“在创作前,一般会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与想法,一旦酝酿到自己认为成熟时,首先内心是冲动与激情的,甚至有时候会被自己的思绪打动。”其中《风定荷更香》是画在金卡上的四幅斗方连成一幅的条幅作品。四幅斗方,既独立成画,又可相连成画。画家在作画时需考虑到画面整体艺术效果的精准与艺术性,因而在构图与造型上颇费心思,让画面不仅具有视觉美,而且具有“相连与断离”以及“存在与理性”的哲学思考。万福近期很多作品,如《藕花深处》《荷塘雨过》《心经》《风定荷更香》《墨随心意香自来》《爱莲说》等,都属于工笔画精品。
万福出生在成都。万福的父亲自小住在成都忠烈祠东街(旧时称会府),这条街主要卖古玩字画,和北京的琉璃场相似。万福的父亲从小在那里长大,后来自己又经营了一个卖古董的地摊来养家糊口,因而,幼年的万福得以有幸与一些非凡的老先生有过短暂接触。如刘香雪老先生,来自民国时期善思的智者,还有老报人老顽童车辐先生、大儒兴公余中英先生、鸿冥翁徐寿老先生及其公子书法家徐无闻先生、著名鉴赏家乔德光先生、著名画家张采芹先生、赵完璧先生、周抡园先生、吴一峰先生等等。“他们那种高贵不凡的气质与谈吐,深深吸引了我,至今难忘。”万福回忆起刘香雪先生,感慨万分,他说,“1977年,文革结束不久,我的记忆永远定格在刘香雪老先生身上散发出的民国时期文人儒雅中带着高贵的气质,犹如电影画面,栩栩如生。满头银发的香雪老师与师母相伴而行,香雪老师常常穿着全身雪白的绸缎,披着质地精美的黑色薄呢斗篷,拄着拐杖,恰如绅士,优雅至极。”15岁那年,万福接触到著名画家赵蕴玉老先生。从赵蕴玉先生身上,万福体味到了什么是“夜静月明谈剑处,春深苑护读书屋”的雅趣。万福还记得自己16岁时,认识隔壁一个叫作李山的邻居,李山喜欢书画,万福就常常去他家观看他如何绘画。这些幼年、青少年时期美妙的人生经历,如一枚枚印章,在万福成长的道路上,一次次留下他逐渐接触并认识到艺术美学的深刻印记。人生路上,每一个起承转合,都带着不可解释的玄妙,万福自幼就在心底埋下了对美好事物、美好人、美好自然的认知与痴迷,因而,青春时期的万福在四川包装工业总公司(原印刷二厂)任平面设计师的经历,加快了他痛下决心割舍安闲与稳定,而去追寻自己精神与灵魂所渴求的艺术之路。
一位安静的画家,人生里,总是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谈到自己为何选择残荷作为自己工笔画创作的主要题材,万福回忆起十年前一个小故事。四川著名画家苏国超老先生在生命最后一段日子里,相约几位好友来到三圣乡荷塘月色小聚。餐后,万福陪同苏国超老先生散步,他们走到荷塘月色一大片长满荷花的池塘中间,金色晚霞中,身边全是一望无际的秋之残荷。这些残荷在秋风中坚韧地挺立着,叶子几乎全是枯黄卷曲的,或者已经被风吹镂空,满池塘的残荷,色彩混杂着石青、赭石、墨色与红色。喜欢摄影与绘画的万福,在这一刹那间,顿时被眼前金色池塘里的残荷深深打动:那一瞬间,色彩在眼前跳跃,血液在身体里流淌。秋风中,他想起了尼采那句闻名世界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万福透过残荷的表象之美,体悟到残荷相互交织、依靠、错落、叠加而留在金色池塘的韵律与美感。“这样的美,随微风散发出来,撞击到我的心灵,点燃了内心澎湃的生命力,带着周敦颐《爱莲说》笔下君子之风的风骨与极致之美。”他说,“我一直想画出自己心中的工笔画。”
我惊叹于万福捕捉每一个残荷画面的视觉张力,以一位艺术家清澈透明的视觉感与美学角度,诠释出大自然中残荷独有的尊贵之美。我能感觉到,万福在人生的每一个时间段,都追求着海阔天空的身心自由与驰骋之感。除了音乐与绘画,万福最痴迷摄影。仔细翻看了他的《万福摄影集》,阅读其中他自己写的序言,发现他其实很用心地以“如来如去”作为摄影画册题名的初衷。万福其实是一位思想境界很脱俗的画家,他懂得虚与实的空间感,懂得逝去与当下“刹那间”的生命意义,血脉里流淌的华夏文化基因。因而,一年四季里,挎着相机来到池塘边,静谧中观察荷塘变化的万福,沉迷于荷叶、荷花、莲蓬们在大自然中蓬勃与萧瑟间的轮回与变化,阅读着那一片片未知的来自荷塘深处的隐藏的精神密码。
读万福的作品,与万福交谈,恰如冬天里围炉温酒,浅饮渐暖。
他灵魂的丰富有趣,恍若池塘之荷,坚韧而饱满。我们的访谈在缓缓流淌而出的音乐声中,在一壶淡茶里,蔓延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清朗无尘。宛若万福书房墙上挂着的那一幅还未完成的满构图的新作《金色池塘》,即使烟笼修竹月在寒溪,也一样有阵势纵横落笔飞花的自在舒畅。
新闻推荐
中外大学生竞相展才艺3月4日,电影《我本少年》来到四川大学举行演员海选活动,出品人唐立新、导演白铭健、总制片人李小...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