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集安小伙自创“劈柴神器” 两年吸粉过万创利15万
这是一个寒冷的下午,家住集安市太王镇阳岔村的王前在自家的烧烤店里摆弄着两部手机,电话铃声、微信提示声响个不停,内容几乎都是找他咨询或订购产品的。这个26岁的年轻农民自己设计的“劈柴神器”,两年来已经给他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而且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我们山区冬天就得烧柴,可我父母年龄大了劈不动柴火,我又总不在家。”阳岔村是一个标准的山村,土地很少,因为家庭困难,王前只读过小学。他打过零工、做过小买卖,在砖厂上过班,在家的时候不多。俗话说,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在东北农村,是离不了柴火的,可劈柴是个体力活儿,没点力气根本干不动,每每看到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吃力地劈柴,王前都十分心疼。2016年,他在网上看到国外用简易机械打楔子的方式劈木柴,受这个思路启发,他试图用钻头式分离锥代替楔子,做台劈柴机,让父母少受点累。王前设想,这种分离锥应当前细后粗,能像螺丝钉一样“吃木头”,很容易地钻进木柴里,然后利用分离锥后部粗大的体积破解木柴。按着这个思路,他反复琢磨,不停地修改设计。
思路虽好,可对于只有小学文化从未接触过机械加工的王前来说,把设想转化为实际又谈何容易?他找到当地的机械加工厂试制样品,可做出来的分离锥不是不“吃”木柴就是容易折断,父母也不赞成他花钱搞这些东西。不过,一心想“偷懒”的王前并没有轻易放弃,经过不断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搞试验的两年里,王前把整个屯子的大块木柴都借了个遍,但他不好意思和乡亲们讲自己要干啥,怕东西做不成让人笑话,搞得乡亲们都以为他在变相地要柴火。说起那时候的经历,王前觉得自己好像着了魔似的。
如今,王前的产品已经改良到了第六代,对柞木、桦木、松木、槐木、腊木等木料都很适用。他给自己的发明起了个时髦的名字,叫做“劈柴神器”。王前鼓捣出来的“劈柴神器”靠电机驱动,由于结构简单,家里有电动机、拖拉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的用户完全可以只买分离锥、传动轴等必要的散件,回家就可以自行组装成整机,能节省不少成本,这种机器的安全系数很高,因此,它很受农民欢迎。
“这台机器非常好用,乡亲们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反映都特别好,连人参地里劈杈子之类的活儿都能干。”在阳岔村经营饭店的孙晓峰说,自己的饭店一个冬天大约要烧十四五吨的柴火,靠人工劈柴至少要三四天,用“劈柴神器”只需要一天就全劈完了。“这孩子发明的这东西很好用,对老百姓也是个福利。”孙晓峰说。别看是山里人,王前一点都不落伍,他通过火山、快手、抖音等社交媒体给自己的“劈柴神器”做起了广告。如今,他的微信好友足足有1万多人,大多是“劈柴神器”的“粉丝”。“南方有些山区的老百姓舍不得买煤,一年到头烧柴火,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儿,根本劈不动柴。不少人都是买一台给老人用的。”王前介绍说,他的产品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甚至有一件还飘洋过海卖到了美国。
如今,王前正准备给自己的产品申请专利。他想拿到国家专利证书后再注册一个公司,把这件产品推广开来,让那些从山里出来打工的年轻人能为在家留守的父母献上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孝心。
来源|彩练新闻
编辑|裴晶莹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丽记者刘鲲)日前,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我最信任的基层政法单位”“我最喜爱的政法干警”名单...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