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中国科幻好日子来了吗?

南国早报 2019-02-13 16:19 大字

《流浪地球》海报

中国科幻电影启程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

《流浪地球》意外的爆红,似乎让中国科幻文学及科幻电影一夜之间“升维”,那些气质独特的故事与理论被镁光灯聚焦和照亮,有人因此得到了一张“新世界”的入场券,可当他们跨过那道大门,却发现里面早就是沧海桑田,多年来在不受关注的角落里,中国科幻默默地提供一种氛围和意境,任由人们沉浸与抽离,像经历一场场幻梦。现在,它有机会迎接更宏大的未来。

A曾经的小众读物

中国科幻在2015年《三体》拿到法国雨果奖之前,多以小众读物的姿态出现,它一度是边缘化的,推出过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中国顶尖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杂志创刊40年,一直蜗居在地处西南的四川,尽管在一些科幻迷的心目中,是这本杂志真正开启了中国科幻的元年,而不是称霸春节档的《流浪地球》。

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单凭写作不足以支撑生活,最早的科幻写作者基本上都是“票友”,各自都有正规职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2004年,钱莉芳的科幻小说《天意》卖出了15万册,一跃成为《三体》之前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单行本。放在另一个纬度看,15万册的销量对比同期的青春文学作品毫不出奇,在《天意》感受暖意的同时,郭敬明的《幻城》销量全年超过80万册,卷入抄袭风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破百万。

同时,文学评论家们还批评历史教师钱莉芳的作品“对话直白”“文笔生硬”,只有当《天意》降回科幻小说的纬度,才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它取得的商业化成功足以让同期科幻作品仰望——刘慈欣早期作品《球状闪电》仅仅卖出惨淡的5万册,《三体》刚刚面世时连单行本也没有,不得不在杂志上连载了大半年……

科幻真正被主流视线聚焦,是2015年刘慈欣最重要的作品《三体》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此时距离《三体》系列的第一部连载已过去9年,《三体》第三部已经完结5年之久。在那以后,除了郝景芳的《北京折叠》(2016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再没有出现一部影响力接近《三体》的科幻作品。

在两万字的《流浪地球》搬上银幕收获赞誉后,长篇小说《三体》依然是当下中国科幻的底牌和王牌。

B时代特色是燃料

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的进步,往往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刘慈欣心目中的中国科幻电影开山之作,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的《小太阳》,这部电影讲述几位青少年利用反物质造出“微型太阳”,并驾驶火箭将小太阳发射到外太空,北国的春天因此提前到来——早在《流浪地球》面世的半个多世纪前,国产科幻就表现出改造太阳、“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心。

随后国产科幻陷入长期的沉寂,直到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打破沉默。该片改编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说,那一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沉寂了许久的中国科幻文学在1980年迎来了一次猛烈的爆发,《珊瑚岛上的死光》不仅成为第一本刊登在文学界最高权威刊物《人民文学》的科幻小说,也成为了第一本被改编成电影的国产科幻小说,叶永烈、童恩正、郑文光等中国科幻小说作家跻身当时的文学新偶像。

科幻作品的兴盛与国家科技发展息息相关,阿波罗登月成功后在美国引发的科幻热,孕育了《星球大战》等一批经典科幻电影,也成为向世界输出的重要文化源头。近几年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航天科技的进步,也为科幻电影制作水准的提升,社会科幻文化的回暖与普及,提供了不可剥离的时代背景。

中国太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流浪地球》的爆红是偶然也是必然,脚踏实地的行进,终会抬头仰望星空。从这个层面上说,或许刘慈欣只有一个,《三体》暂时无可取代,但更多的科幻创作者已经在路上。

C“硬核”要继续敲打

当然,科幻作品影视化是不比科幻文学创造更轻松的任务,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曾一再表示,中国的科幻文学还没有为电影的改编做好准备,一是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够,二是科幻作者对于作品改编、IP运作经验不足。

一个例子是《天意》,2018年改编为网剧后,这部由欧豪、乔振宇等小鲜肉主演的作品并未激起太多浪花。同样,改编《三体》的呼声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原著粉“怕毁经典”的忧郁也不是杞人忧天。《流浪地球》的大热或许会让中国科幻过上一段时间好日子,但成本从来都不是科幻电影真正的瓶颈——2007年高分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成本不到2万美元,2013年烧脑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成本不过区区5万美元。它们构筑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未来世界。

科幻的范畴不只是拯救地球、飞向太空、星球大战……逻辑严密的故事、经得起推敲的细节、值得回味的结局,足以支撑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在此基础上的光影效果是锦上添花。所以《流浪地球》对标的不应该是投资超过1亿美金、技术上非常成熟的《星际穿越》,反倒更像上个世纪30年代破天荒的《弗兰肯斯坦》,它在春节档的逆袭,首要意义在于让国产科幻电影重新回到中心舞台,让被好莱坞培养起来的新世代观众审视。

要激起共鸣、赢得市场、收获好评,中国科幻还需要学会扎实本分地讲好一个故事,国产科幻片的“硬核”还得继续敲打。

新闻推荐

中国首部《大熊猫志》在四川出版

中新社成都2月13日消息,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大熊猫志》在历时12年的...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