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科技大成果 助力川猪变“金猪”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1-09 05:31 大字

陈代文(中)教授出席国家生猪产业体系河南实验站专家座谈会。(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陈代文(前排右一)走访技术推广应用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专访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主持人陈代文

□李劲雨 本报记者 周金泉

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乐曲悠扬,掌声雷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此隆重举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陈代文神采奕奕,带领他的团队,以科技成果《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科技成果的意义何在?获奖背后有何故事?陈代文这位业界翘楚如何看待猪业的发展,对四川省猪业如何把脉及展望?1月4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陈代文教授,对《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作了深入了解。

研究营养为猪抗病

“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参会人员比以往各届都多,这是国家对我们科研人员的一种鼓励。”1月4日,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陈代文的办公室,这位儒雅随和的学者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光我们这个团队就有6个参会名额:川农大3人;希望集团饲料总裁、通威集团技术总监,他们长期与我们紧密合作,我们科研成果在他们那里转化和实施;还有共同完成单位浙江大学1人。”

紧接着,陈代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记者阐释了《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这一科技成果。

“我们的项目成果符合现代畜牧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解决养猪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等一系列问题。”陈代文说,“高效,首先是通过营养提高猪抗病力,提高猪的生产效率。猪会生病、生长慢,根源是健康出了问题。通过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可使猪的生产水平提高百分之二三十。安全,养猪的隐患是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问题,此前抗生素被添加到饲料中预防猪病,既会让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又极大地影响了猪肉安全。我们的成果就是在饲料中取消抗生素,通过测算,可减少国内养猪行业抗生素总用量的40%—60%,这是一场颠覆性革命。生态,我们的成果就是要让猪更好消化利用饲料,降低粪污排放:通过营养结构优化,可减少10%有机物和氮的排放;通过让猪吃更科学的饲料,可减少50%磷的排放,减少80%以上铜和锌的排放。优质,唯有猪健康了、心情舒畅了,才能生产出优质猪肉。”

去年,农业农村部的一项举措让陈代文颇感骄傲:“农业农村部决定在2020年全部取消饲料用抗生素,在行业引起极大反响。大家都认为抗生素不该用,又都担心如果不用猪会生病,饲料转化率大大下降!为此,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专项小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40万元,购买了我们的科技成果。这在中国畜牧界都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虽然钱不多,但我们只希望有机会为国家服务。”

耕耘不辍硕果累累

《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科技成果能有今天的成功,作为项目主持人的陈代文百感交集——“这项科研前后持续了20多年时间”,他回顾了其中的几个里程碑。

在2005年之前,四川农业大学就开始研究“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陈代文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导师,中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杨凤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发现动物缺硒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并陆续研究其他营养缺乏对猪健康的影响。此后,杨凤教授建立并制订了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第一个猪的营养标准,凭此获得了1983年四川唯一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杨凤的研究能 “解决让猪吃饱并更加科学”的问题,推动了国内饲料工业的发展,饲喂配合饲料更加符合猪的生长需要,猪的生产性能提高50%—60%,不仅大大地节约了粮食,也使猪的营养更加均衡。

2005年,陈代文组织申报教育部“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创新团队,总结了以杨凤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历年科研成果,提出未来生猪养殖应走“安全、高效、生态、优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当时国内猪业抗生素添加剂大范围使用的现状,陈代文在全球首次提出了“抗病营养”的概念,力主让饲用药物退出生猪产业的历史舞台。面对业界的质疑,陈代文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众人,争取到国家150万元、学校配套150万元的科研经费。从此,陈代文团队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国大型猪场。

2007年,陈代文的团队申报“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成功,科研经费更加有了保障,团队的研究站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以问题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大踏步地走“产学研”之路,围绕动物营养的核心问题——“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科研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团队指导企业技术,企业有了效益后给团队以回报,支持科研和人才培养。

2013年,又迎来一个里程碑。当年,在对《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后,3位院士鉴定认为:“抗病营养理论和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对于确保猪只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和用药量,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在2013年获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至2018年,《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技术成果在国内大量推广,陈代文带领团队四处参加学术交流会和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国内猪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前赴后继研究动物营养抗病的20多年时间,与《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一脉相承,陈代文带领的团队凭《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首次提出了母猪系统营养理论,确定了母猪系统营养参数,研制出了一系列的饲料配方、饲料产品及配套的饲喂饲养技术,大大提高了国内母猪的产仔率和成活率,并在2010年为团队捧回了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技术实用效益显著

面对取得的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陈代文非常谦逊。他说:“我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都很不错了!当时糊里糊涂就报了川农大的畜牧专业,没想到越学越有兴趣……”

如果没有当初的“糊里糊涂”,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大专家了。陈代文在34岁时晋升为川农大教授,1999年至2001年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后,2005年执掌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2010年起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陈代文认为,美国“原料多、土地宽、环保压力小、科技成套”的优势,让养猪业很发达。“美国的科学养猪一整套技术体系,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美国养猪,为猪投喂的饲料都非常精准,可精准到每头猪每天到底喂多少饲料。”陈代文说,“而且,在科研上,美国也不急功近利,一个专家没有人去考评他,他只安心去做他的研究。”

四川生猪产业是四川省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畜牧业产值曾经超过四川农业产值的50%,生猪产业又占四川省畜牧业产值中的60%。”陈代文说,“生猪产业是四川农业 ‘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如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位的话,一年可节约50亿元—100亿元的饲养成本。”

为此,陈代文建议,四川生猪养殖应进一步由传统的“散养+专业户”传统格局向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以现代科技手段和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生产的路子。这就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破养殖、屠宰、加工长期分离的格局。

“过去的肉联厂长期亏本,就是因为它缺乏猪源,每天只杀很少的猪,产业链条脱节。”陈代文说,培育龙头企业,就是要将“饲料+生猪养殖+屠宰+冷链物流+超市”全套产业链条贯穿于龙头企业,整合技术、资金等优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分板块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尽量将本地农副产物转化为饲料,减少对国外“玉米+豆粕”作为饲料主要配方的依赖,依托技术改造,将国内的小麦、高粱、菜籽粕等杂粮杂粕,通过生物技术改造提档升级,让它们与豆粕、奶粉、鱼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

陈代文还建议,四川省应在生猪养殖适宜区“合理规模布局”而不能仅集中在几个地方,以此减轻生态压力。此外,省内企业也要重视研发、重视人才,“以科技为依托促进产业发展”。

陈代文表示,下一步,他的团队计划用若干年时间重点研究解决生猪 “优质”的营养问题,让猪肉从“放心”到“好吃”。

《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科技成果

在饲料中取消抗生素,通过测算,可减少国内养猪行业抗生素总用量的40%—60%;让猪更好消化利用饲料,降低粪污排放

通过营养结构优化,可减少10%有机物和氮的排放;通过让猪吃更科学的饲料,可减少50%磷的排放,减少80%以上铜和锌的排放。

新闻推荐

公安部:一年来破涉枪涉爆案3.7万起 抓获嫌疑人4.3万

新闻发布会现场。来源:公安部网站公安部1月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自去年2月开展打击整治枪支爆炸物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