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憨?NO!傻?NO! 不平凡的感动 “子承母业”义务打扫院坝19年

达州晚报 2019-01-07 12:07 大字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2000年以来,孙学明义务为通川区东城街道办事处会仙桥社区一块200多平方米的院坝打扫卫生,垃圾装满了上万个垃圾袋,还义务向邻里乡亲宣传环保知识。19年来,孙学明始终秉持初心,用行动护卫一方干净卫生。2018年12月,他因此荣登2018年第四季度“四川好人榜”。

做好分内之事

听起来轻,但份量重

日前,记者来到会仙桥社区,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孙学明正在珠市街捡拾垃圾。

在珠市街,记者见到了孙学明。第一眼望去,最先见到的是孙学明花白的头发,他习惯性地垂着头,不停地扫视着街面。不一会儿,孙学明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已经装满。

在一道台阶上,散落着许多瓜子壳,孙学明蹲下身子,将瓜子壳拢成一堆,然后装进垃圾袋;在转角的地方,一堆狗屎让行人纷纷绕道而行,但孙学明毫不犹豫地套上塑料口袋,一把将其装进塑料袋里。

当记者告诉他登上“四川好人榜”后,孙学明捡垃圾的手稍微一顿,表情略显诧异,“我没有微信、QQ,也不上网,还不知道我上了榜呢!”已经52岁的孙学明十分精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我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

“环保工作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来保护环境,住在干净卫生的环境里人也不容易生病嘛。”看到有人随意乱丢弃垃圾时,孙学明都会上前劝说,虽然个子不高、身材清瘦,但他的声音里总有一股让人向上的力量。

义务打扫19年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

会仙桥社区一条老巷中有块200多平方米的院坝,院坝周围都是一些老旧的居民楼,楼道内常年堆放着垃圾,经年累月沉积下来,异味刺鼻。

2000年,孙学明的母亲搬到了这里。闲来无事时,孙母开始义务打扫楼道卫生。“第一次打扫的时候,装了四五麻袋的垃圾。”此后,在闲暇之余打扫院坝卫生成了孙母的日常。尽管当时母亲不想让孙学明回家后还要打扫卫生,但怕母亲辛苦受累,孙学明每次都会帮着母亲一起打扫。

2004年,母亲去世。临终时,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院坝打扫干净,让大家有一个干净的环境。”孙学明默默地承担了这一责任,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9年。

孙学明住在居民楼顶楼,每天清晨6点左右,他都会准时起床打扫院坝,从不间断。孙学明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一名共产党员,生前就常常教育他要做一个热心的人。

后来,孙学明逐渐把打扫当成了一种习惯。“有一个干净的居住环境不仅是大家想要的,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孙学明说,他看不惯地上有垃圾,走在街上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

“所有能骂人憨、骂人傻的词,都往我身上招呼过。我也在乎,但总得有人去做这些事。”孙学明说,他的行为曾被大家误解过,“还有人以为我打扫院坝收了钱。”但多年下来,这样的言论早已消失,每当提到孙学明,邻里总会给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最危险的死角也清理

讲责任,“小老头”也不落后

母亲去世之后,早年离异的孙学明独自居住。2006年,在大家的推荐下,他来到社区工作,负责打扫会仙桥社区所有的卫生死角。这些地方大多都位于屋顶,离地有数米高。每次爬上屋顶打扫完毕后,他还得提着垃圾袋爬下来。基本整个社区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卫生死角都得他一人清扫。

孙学明说,当清扫成为工作后,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原本每天早上6点起床的他,现在要每天早上4点起床,先把自己居住地方的院坝、楼道义务打扫干净,然后推着垃圾车,奔波在会仙桥社区的大街小巷里,清扫卫生死角。早上7点前,他必须把垃圾倒在指定的地点。死角垃圾清理结束后,他又要带上红袖章,提着垃圾袋,在社区各个角落巡查,确保社区干净整洁。

“19年下来,粗粗地算一下,光是装院坝里面的垃圾,塑料袋就用了近1万个。”孙学明感慨,装垃圾的袋子价格从2分钱一个涨到1块钱一个,自己也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说:“能坚持这么多年,我也觉得很难得。尽管现在身体大不如前,打扫起来更累,但我要坚持下去。”

新闻推荐

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熊猫文化

《熊猫明历险记》封面《熊猫明历险记》:蒋林/著付杰/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肃肃文/图一蒋林写《熊猫明历险记...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