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2018年诗坛 年轻力量在生长

华西都市报 2019-01-04 03:08 大字

王自亮(浙江)

凸凹(四川)

程川(陕西)

老房子(四川)

曾蒙(四川)

李瑾(北京)

梁晓明(浙江)

安然(广东)

李永才(四川)

唐成茂(广东)

2018年度十大诗人榜单(根据评委票数,参考网络投票评出)

获奖诗人年龄涵盖50后到90后

为了让诗意走进大众生活,助推诗歌繁荣发展,2018年12月22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名人堂·2018年度诗人”评选活动。2019年1月3日,根据梁平、霍俊明、蒋登科、周航等专家评委的投票多少,参考网络投票,最终评出“名人堂· 2018年度十大诗人”获奖名单:王自亮、凸凹、程川、曾蒙、梁晓明、老房子、李瑾、安然、李永才、唐成茂。

名人堂·2018年度诗人

专家评审团

主任:梁 平(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

成员:霍俊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人,诗评家)

蒋登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导,诗评家)

周 航(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教授,诗人,诗评家)

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

诗人 参选作品

王自亮(浙江)

《钟表馆》(节选自组诗《隋梅及其他》)

凸 凹(四川)

《选择枣树的若干理由》

程 川(陕西)

《访连城山》

曾 蒙(四川)

《国度》(长诗节选)

梁晓明(浙江)

《种菜》

老房子(四川)

《想象月光,抚慰世上最好的酒香》(组诗)

李 瑾(北京)

《光阴中独坐》(组诗节选)

安 然(广东)

《为了爱你》

李永才(四川)

《乌镇,乌镇》

唐成茂(广东)

《青鸟以断翅的方式追求爱情》

(组诗节选)

2018年诗坛

平稳沉静更符合常态

与前两年出现多起诗人爆红或者某诗体爆红的现象不同,2018年的诗坛,显得更平稳、沉静,也更符合诗歌常态。互联网平台也继续让新诗人有展露才华的机会,更多的新人给人惊喜。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常年关注沉静的实力派诗人新作和风格新鲜的年轻力量。封面新闻《宽窄》频道、华西都市报《宽窄巷》人文副刊,在2018年发表了省内外多位诗人佳作。此次“名人堂·2018年度诗人”评选,首先从2018年全年在《宽窄》人文频道和《宽窄巷》人文副刊上“名家方阵”“青年方阵”栏目发表作品的诗人诗作中,精选20名诗人的诗作。为遵循文学特性,重在考量诗人在本报本端所发诗作质量,该榜单的评选,以专业评审结果为主,参考网络投票为辅的方式进行。20名诗人的参选诗作交予专业评审手中的同时,也集中呈现在封面新闻上,接受读者线上投票评鉴。

“年度诗人”评选

10天获得120多万票

专业评审团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担任主任,成员包括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人、诗评家霍俊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导、诗评家蒋登科,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教授、诗人、诗评家周航。在网络投票方面,此次投票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自2018年12月22日至31日止,“年度诗人”候选榜单引发文学圈乃至广大读者热烈反响,投票参与度甚高,10天时间一共获得1250744票。

担任此次“名人堂·2018年度诗人”专业评审团主任的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重视文学、文化报道,开辟大版面做副刊。而且,在全国的报纸普遍不发诗、少发诗的大背景下,华西都市报能够以大量的篇幅给诗人以比较多的版面、集中发表诗歌,我认为,这给了诗歌尊严,给了诗人颜面。对于中国诗歌界来说,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积极贡献。尤其是近几年,华西都市报全方位转型,封面新闻在新媒体矩阵中强势崛起,也专门搭建平台,发表诗歌。这都是非常令人惊喜、值得敬佩的。”

四川诗人亮眼

每个人的创作都有辨识度

此次评选出“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梁平也特别强调,“这次年度诗歌评选,是从2018年全年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上发表过诗作的诗人中评选出十位优秀的诗人。在专业评委的投票中,各自独立投票,但得出了高度一致的结果。有实力的作品,是遮掩不住的。”在候选名单和获奖名单里,四川诗人占的份额比较多。对此梁平认为,“这很自然。四川本来就是诗歌大省。四川诗人的确拿出了过硬的作品,好作品很多,很多都是实力相当。”

获得“年度十大诗人”称号的诗人,除了四川诗人,也有来自北京、陕西、浙江、广东的诗人。而且年龄层跨度很宽,从50后、60后、70后、80后,到出生于1989年的女诗人安然,出生于1994年的程川。梁平说,“他们每一个人的创作都是有辨识度的,不会因为这次的评选是报纸发表的诗歌而显得趋同感,所以我感到很欣慰。”

最后,梁平对此次评奖活动和获奖的十位优秀诗人,表示衷心的祝贺:“成都、四川是一个诗人聚集的地方、诗歌聚集的地方。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就是一块诗歌的沃土,可以让诗歌蓬勃地成长。我希望华西都市报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副刊做成中国最有特色、最有个性的文化副刊,祝愿它越办越好、蓬勃兴隆!”

专业评审声音

诗人大多能够守住寂寞守住内心

守护丰富的精神世界

为更准确评价诗人作品质量,“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评选,特邀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担任专业评审团主任,成员包括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人、诗评家霍俊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导、诗评家蒋登科,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教授、诗人、诗评家周航。

蒋登科:

包容胸怀

使四川诗歌大气有活力

蒋登科教授作为著名诗评家吕进的大弟子,本身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文学教授。他赞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诗歌尤其关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关注生命还是张扬使命的,无论是有名的诗人还是默默的探索者,只要作品具有特色,都可以成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关注的对象,而且以大版面、大篇幅集中推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包容的胸怀,才使四川的诗歌具有大气和活力,并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于当下的诗歌发展状态,蒋登科认为,总体来说,当下诗歌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正常的状态,“诗人不少,作品也多,诗歌创作和活动都很活跃,艺术风格多样,各种具有诗学意义的尝试都可以在诗坛上见到。加上多种传播方式的助推,阅读诗歌的读者也不断增加。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诗人大多能够守住寂寞,守住内心,守护丰富的精神世界,守住诗歌艺术的底线,这将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根本之所在。诗人的成长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60后、70后是当下诗坛的实力派,80后、90后也已经开始成长起来,每年都会有一些年轻的面孔在诗坛上受到关注,假以时日,他们将成为新诗艺术探索的主体。”

与此同时,他也点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作品创新性不足,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些诗歌写作者存在浮躁心态,总是希望自己被认可,但又不愿意认真积累、静心思考、用心体验、潜心打磨;有些诗人视野不够开阔,对诗歌历史、对优秀作品关注甚少,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自信是必须的,但千万不能自大。”

周航:

十大诗人语言

和意象风格各异

评审周航教授对入选的“十大诗人”给予高度肯定,“十个诗人整体水平比较高,语言和意象风格各异,足够显出他们诗歌写作的老成。”周航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此次王自亮参评的诗作是《钟表馆》,“许多钟表在沉睡。没人能指出/一次滴答所耗费的帝国银两:/流动的运河,无止境的游戏。……”让周航眼前一亮,“这首让我印象最深,所以我第一个就选了他,50后诗人王自亮,他写得最为稳健,最见诗性,情理融合得极好,给人印象深刻。”年轻诗人,1989年出生的安然、1994年出生的程川,也都表现不俗,“安然把爱情写出了别样的风致;程川语言老辣深笃,在意象的悟构上相当睿敏。其他诗人也各有千秋,有时觉得难分伯仲。”

当下,微信等网络平台让诗歌创作有了更广阔的发表空间。不再是以前有限的纸质诗刊发表渠道。很多人开始写诗。周航认为,对诗歌的大众化来说,“网络有着很积极的意义,但其低门槛带来泥沙俱下的诗歌网络狂欢的景象。诗歌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变了诗歌很多属性,至少已从严肃和功用转向更多的自我感知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很多人写诗并非坏事,亲近诗总比毫无寄托好得多。”

获奖诗人代表

诗人需要知音

尤其是同行的认可

曾蒙:

写好诗的秘诀,

多读经典作品

70后代表性诗人曾蒙,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在攀枝花一家医院工作。通过诗歌,创建了一个精神世界的独立王国。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他读诗。有时候读一首博尔赫斯的诗,他能琢磨一晚上,“比如这句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个词为什么这样用。很多句子,好像是写给当下的我,又好像说出了我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经典作品,能超越时间,永远是新的。”虽然不在省会城市工作,但曾蒙却不觉得偏僻,“只要把心眼放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并不落后。此外,还是要读,多写。”入选“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曾蒙说,“很高兴,也很看重。在投票阶段,我也一直高度关注我的票数。毕竟,诗人还是需要知音。尤其是同行的认可,他们的懂得,对我也非常重要。很多同行或者读者,彼此虽没有见面,但作品息息相关。”

如何写出好诗,曾蒙分享自己的一个秘诀,“首先要多读经典作品。有的人写诗写了一辈子,还是原地踏步,没开窍,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没读到过真正的好作品。”对于诗歌与青春的关系,曾蒙说,“诗歌跟青春有关系。因为诗歌与词语的鲜活度息息相关。而青春意味着这种鲜活度几率发生得高。”

李瑾:

一味重复自己,

诗歌没有出路

李瑾是一位山东籍的北京诗人。他常年在通勤的地铁上写诗、写小说,把地铁写成了他一块“精神飞地”。此次入选“名人堂· 2018年度十大诗人”,李瑾说,他感到“始料未及。深感荣幸,也诚惶诚恐。华西都市报对我们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当前诗歌创作某些动向的一种褒奖。四川是中国诗歌创作最出彩的省份,名家云集,各执牛耳。而华西都市报是中国诗歌创作最重要的阵地,这是就纸媒而言的。能拿出片言千金的版面推广诗歌,代表了报人的胸襟和气度,也显示了这份中国最主要的都市报的情怀和气质。名人堂评选活动,已成为诗坛响当当的品牌和名片。”

何谓诗歌、何谓好诗,李瑾说,“我个人认为,好的诗歌一定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诗意,读起来回味无穷而非味同嚼蜡,李白的《静夜思》、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单,意象并不崎岖,但简单的字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情感空间巨大的意域,从而成为不朽之作。二是文本独特,要正确看待现代诗在某种意义上面临的艺术的终结,同时必须在文本上做出积极探索,通过形式和内涵的挖掘,建立现代诗的合法性。如果一味低吟浅唱,一味重复自己,诗人没有出路,诗歌更没有出路。”

程川:

信息技术时代,

诗歌需要拙

来自陕西,现在成都工作、生活的程川,是一位出生于1994年的年轻诗人。从2010年开始创作,程川与诗歌度过一段甜蜜期,大学时代被文字滋养浸泡着。但诗歌写作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程川也经历过瓶颈期,“长时期高密度的创作使我陷入瓶颈,很难从惯熟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直到2016年删除以前写的全部作品,重新进入另一段瓶颈期,但这段时光是可把握的,乃至于慵懒,我再次成为自己的主宰,知道它将为我布下什么阵。”

虽然创作量没有以前那么大,但程川始终对诗保存一份敬畏之心,“作为一种语言‘宗教’,诗人用文字梳理岁月、临摹现世、占卜未来,在大地这座祭坛上更新着古老原始的自然魅力。而信息技术时代,诗人的祭司身份或多或少有点尴尬,像工匠一样,被机械性指令和编码操纵。因此,诗歌需要拙,需要收集‘进步’过程中逐渐散失的成分,像漆黑的夜晚射向浩渺太空的光束一样,用文字的放大镜收纳情感的纹理和肌骨。这个跋涉过程给我莫大喜悦,它使我有着‘对影成三人’的慰藉,又有着‘惟余莽莽’的辽阔,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候,依旧能够被诗意的光束包裹覆盖着。”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键对键”线上办理 “面对面”线下办理 四川省个体工商户登记业务线上线下双模式并行

大众创业想注册、刷刷手机就行;《电子商务法》1月1日起实施,网店登记要办照、动动手指就行;全省个体创业者注册登记、变更和...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