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 成都带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成都日报 2019-01-02 01:21 大字

本报制图江蕊松

2017年9月,四川大学生物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7项成果引资近8亿元。2018年,以技术入股、组建新公司的方式,四川大学50多个新药品种又吸引了企业16亿元的投资,并组建了10余家公司。

“我更倾向于做CTO(首席技术官)。”作为新公司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王玮的角色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从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负责人,王玮不仅拥有了企业股份,在企业重大决策中,还拥有了一票否决权。

此前,四川大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高校,学校通过确权会议组织专家组对成果进行评估,科研团队会获得55%—90%的权属,并根据比例再与资本共同投资企业。基于全新的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得以开展,团队也得以技术入股、组建新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几何?记者来到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探访。

和想象的不一样,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是一间房,而是占地32亩的一大片实验楼。让人同样没想到的,是它的“低调”——记者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绕了很久,才在一个角落找到这片低矮建筑群。在大门处,它甚至没有一个标牌。然而,生物医学领域,这片“低调”的建筑却有巨大知名度:每年在《自然》等世界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实验室里,王玮团队正研究针对癌症的免疫治疗。“过程有点像特种兵培训,将人体的免疫细胞拿出来,通过基因修饰让它具备肿瘤特异识别和杀伤能力,再返给人体去杀死癌细胞。”王玮说, 团队在治疗血癌、淋巴癌、结直肠癌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愿意作价入股意味着对自己的科研创新有信心。”王玮说,只有确权,才能真正激励职务发明人全程、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是他们“抱大的孩子”,后续开发好不好,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科研人员想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明晰科技成果所有权问题,保障成果发明人和企业双方的长远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价入股过程中的彷徨、观望。

这种科技成果转化在新药创制领域尤为重要,一个新药从成型到成为上市新药,需要经过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等若干环节。“四川大学有独一无二的平台,助力企业完成成果转化。”王玮说,例如四川大学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完整的从基因发现到药物临床试验的“技术链”,能够为原创性新药提供研发支撑并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试验。

■成都经验

成立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

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130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其中,成都市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被通报表扬。

打开一张城市创新地图,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

成都,科教资源雄厚,创新力量富集,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创新“家底”?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成都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

搭载体——2017年9月,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强保障——在蓉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如四川大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规定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

一子落,满盘活。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卡,成都以“科字当头”谋发展,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截至2018年10月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拓展到全省20所高校院所,近400项职务科技成果成功得到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激活科技资源,融入城市创新肌理,成都还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成都正在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的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11月,成都市已与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校院企地合作项目317个,协议金额超过2900亿元,其中194个项目已落地建设,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0%,投资金额近2300亿元;累计引聚包括60余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0000余名高水平人才;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超过12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余家。本报记者 宋妍妍

■记者手记

创新成都 持续凸显科技中心地位

成都,科教资源雄厚,创新力量富集,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创新“家底”?此前,“西南交大九条”印发,“撕开”了国内高校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条口子。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成都“声援”也从未止步,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成立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

科技成果转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科研人员中掀起创新改革的热潮。此前,成都“双创”工作更是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实力雄厚、城市经济腾飞……成都,有着“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的传奇,如今更是四川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性跨越,全国重要科技中心的加快建设。

新闻推荐

今天起 这些新规影响你我

新年新气象!一批全国、省和市出台的条例法规,将从今天起正式施行。记者梳理发现,这一批法规为我们带来的实惠多多:新个税法将...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