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此岸花开“重生门” 残疾人作家杨嘉利和他的作品研讨会

四川经济日报 2018-12-29 06:46 大字

□ 姜明

人物名片

杨嘉利,48岁,自幼患脑瘫、小儿麻痹症,靠自学识字看书,30多年来写作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多篇。曾获得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曾两次获得“成都市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17年出版的诗集《彼岸花》获广泛好评。2018年10月,出版纪实散文集《重生门》。现为四川经济日报副刊编辑。

他的作品研讨会由五家机构联合主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主持会议,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和一大批文艺界、新闻界知名人士与会热议作品;

他写《重生门》是为了感谢帮助过他的亲友,研讨会上所有嘉宾却纷纷向他鸣谢;

他没有上过一天学,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却要聘他当特约研究员,研究生学院也要聘他当特约辅导员;

他在研讨会上只说了几句话,嘉宾们却争抢话筒,踊跃发言——

一双手向他伸来。另一双手已经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一个人微笑着拥抱他。另一个人已经从后面抱住了他。

2018年12月16日下午,由省社会科学院、省作家协会、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残疾人作家杨嘉利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杨嘉利出现在会场时,立刻受到了明星般的礼遇:大家朝他行注目礼,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他,许多人趋身向他走来,向他问好,跟他握手,拥抱他。杨嘉利乐呵呵地回应着大家。这时,又一双手向他伸来:“杨嘉利你好,我是李后强。今天的研讨会由我主持。”

李后强,著名学者、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几个月前听说杨嘉利要出版新书《重生门》,在尚未与杨嘉利谋面的情况下,欣然同意为之作序。这次研讨会他也来了,还亲自主持会议!激动之下,杨嘉利一时语塞。

又有人握住了杨嘉利的手:“你在书上说想见张海迪,我来帮你实现见张海迪的愿望。”说话的人,是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毛大付。

致答谢词时,因为激动,杨嘉利本就残疾的手抖动得特别厉害,但思路十分清晰:我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且有益于社会的人,与众多亲友的帮助密切相关。《重生门》是一本感恩之书,它真正的作者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书中出现和没有出现、多年来关心支持我的所有朋友!

掌声雷动。

镜头一 编辑记者感恩杨嘉利

《重生门》记叙了杨嘉利与66位真名实姓的朋友交往的故事。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认为,细节之美和情感之真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色,比如在同事都被杨嘉利的形象“吓”跑了的时候,某报某编辑曾为他倒了一杯水;在他受到不公正对待之后,某记者为他讨回公道、赢得尊严……李明泉认为这本书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相对集中地展示了四川报刊编辑记者的形象,“四川报刊的繁荣,与这些有爱心、有正义感的新闻从业者大有关系!”

《重生门》中的大部分人物,是四川各大报刊的编辑记者。从18岁开始,杨嘉利拖着病体,摇摇晃晃地穿梭于四川各大报刊编辑部之间,行动不便,却乐此不疲,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稿子发表了他才可能获得一点可怜的稿费收入。他以自己的执着、真诚,和不断提高的写作水平,让许多编辑记者成了他交往至今的朋友。四川经济日报社的李银昭,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专门送给他一个采访机,这个采访机伴随了他10多年;后来李银昭当总编辑了,又向报社编委会提议聘任杨嘉利为副刊编辑,获编委会批准,这样杨嘉利终于获得了基本的经济保障。更多的编辑则在各自的岗位上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星星》诗刊原编辑孙建军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耐心指导,还推荐他认识其他报刊的编辑;华西都市报社原特稿部主任许佳多年悉心指导他采写特稿,还让他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写成《感恩之旅》,在报上连载……

孙建军形容杨嘉利写字时的状态,“歪着头,眼睛离纸面很近,右手食指朝天、拇指镇纸,握笔的左拳必须死死压住右手拇指才能保持平衡。他哪里是在写字,完全是在雕刻!”孙建军说,每当想到杨嘉利是在用这种状态写作,他生活中有任何不开心的事情,也都自然化解了。李银昭感慨,报社只是给杨嘉利提供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杨嘉利一直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镜头二 朋友抢话筒,自称“一家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伍立杨认为,残疾人本是弱势群体,但杨嘉利并没有因此放弃帮助别人,这种爱心接力体现出的社会正能量,特别令人震撼。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艾莲表示,“在杨嘉利身上,疾病不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馈赠;困苦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财富……”

余音未了,有人举手申请发言。他是《重生门》中的人物张陶。当年的贫困大学生张陶面临辍学时,来采访他的杨嘉利毅然对他伸出援手——这一份情,张陶记了十几年,而今他们成了最好的兄弟。张陶儿子出生,取名“张恩培”。张陶说:“我的儿子就是他的儿子,他的盲眼老妈就是我的盲眼老妈。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因为我们已经融入了彼此的生活。”

这时,会场上出现了第一个“抢”话筒的,他就是缺失前臂青年熊仁汀。当年他用双肘握笔答卷考上西南石油大学后,杨嘉利去采访他,心高气傲的他并没有把杨嘉利看在眼里。熊仁汀大学毕业后择业受阻,杨嘉利为了支持他创业,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后来在共事的过程中,杨嘉利的宽厚善良终于征服了他。熊仁汀说:“一个说不清楚话的人,居然成了记者;写不好字的人,居然成了作家;走不稳路的人,居然成了行者。这就是我的家人、我的老大、我愿意一辈子都跟他在一起的好大哥!”

镜头三 “家门”副理事长四次鞠躬致谢

“我与杨嘉利相见恨晚,很遗憾没能进入《重生门》。如果杨嘉利写续集,我盼望自己能够入选!我会用行动弘扬真善美!”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姚乐野说出了很多与会嘉宾的心里话,本来他还想诠释几句,话筒已经被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杨志远接了过去:“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受感动,所以必须马上表达感情。我跟杨嘉利一个姓,是‘家门’,首先我代表我们‘杨家人’,向在座的多年给予他帮助和关心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说完,面对大家,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大家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他又分别代表省残疾人联合会和他自己,向大家鞠躬两次。

之后,面向杨嘉利,他深情地说:“你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为我们残疾人赢得了尊严。你用你自己的善良,感染了那么多的人,这本书也必将感染更多的人。我要真诚地表达我的敬意!”他刚刚弯腰,掌声再次响起。

镜头四 主持人现场发邀请

18:10,话筒终于回到了主持人李后强手中:“今天气氛热烈,大家都在争抢话筒,我觉得收获很大,下来还想做这么几件事:一是聘请杨嘉利担任我们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二是聘请杨嘉利担任我们研究生学院特约辅导员,三是与省残联共同开展残疾人成才案例课题研究,届时邀请杨嘉利参与。”

看了看时间,李后强继续说:“下面进行大会总结,我谈六点启示……”

会场

留影

交流

本版图片均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鲍安华 摄

新闻推荐

格里坪工业园区:把持创新拓展工业发展新方向

本报讯(杨艳王亚玲记者周越)12月28日,记者从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管委会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园区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引擎...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