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一个斜杠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缤纷的色彩中潇洒走一回

成都晚报 2018-12-27 07:01 大字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在俄国电影《交响人生》中有一个片段:七拼八凑的俄国乐团到巴黎后与闻名世界的小提琴家合作演出,年轻的小提琴家与乐团的中年大叔交流时,这个外貌似乎是吉普赛人的大叔拿起小提琴就是一段非常炫的乐句。小提琴家大为惊讶,连声问“您是怎么做到的?”科班出身的小提琴明星的世界,显然与真正的民间土壤属于不同的世界,而小提琴的故事,正是不同的传统交汇而成的一部宏大历史。虽然音乐史能为我们缕述这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这些如此不同的人物和作品背后都有着我们现在难觅踪迹的更为深厚的传统,有些传统甚至会显得相当陌生,但积淀下来的作品却从未失色。

音乐会上的常青树

在音乐史上,爱德华·拉罗也许不算大作曲家,但他的作品却一直享受着最伟大的作品所享受的待遇,《西班牙交响曲》是音乐会上的常青树,是几乎所有小提琴大师的必备曲目。

从拉罗的个人生涯上看,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作曲家。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呢?用曾经的头号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的话来说,“法国这个国家,在每种艺术形式上都成就不凡,但就是没有一样出类拔萃。”这话也许夸张了一些,但用在十九世纪的法国音乐上还真是相当贴切。虽然巴黎被称为“十九世纪的首都”,但在首都呼风唤雨的都是外国人。巴黎的观众热衷的是歌剧,文人雅士们则一窝蜂地迷恋瓦格纳,即使是柏辽兹这么强力的人物,面对这个形势也有些无可奈何。

当然,法国不缺作曲家,而且是自觉创作法国音乐的作曲家。不过,这些作曲家当时都有些被压制的感觉,寻找民族特色的音乐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但这些作曲家们终究发展出了法国音乐的特性,这种特性鲜明地有别于德奥传统的严整、深思,更为感性、透明,虽然这是笼统而言,但分流的倾向在十九世纪的后期越来越明显。尼采在和瓦格纳翻脸之后,找到的音乐代言人就是比才,在他看来,后期的瓦格纳纠结得走火入魔了,必须用比才这样的感性和开朗才能解毒。这种评论并不被大家当真,但确实可以看到法国音乐总体已经呈现出一种富于特色的面貌。拉罗和另一位法国作曲家塞扎尔·弗朗克差不多同龄,和古诺算是同辈人,他们比圣桑和福雷要大一些,而肖松、丹第、杜卡则是他们的学生辈了,这些人就是法国音乐在十九世纪的代表性人物。

一个斜杠作曲家

拉罗是一个西班牙裔,关于这个血统,在他的作品出名后总会被提到,这种联想有多大道理不好说,但至少在他从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些影子。他自小就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但是家里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十六岁时,是和老爸翻脸离家出走到巴黎上音乐学院。后来就一直生活在巴黎,当小提琴手和教师。当然,拉罗也搞创作,从后来的文献看,他的兴趣很广泛,但年轻时并没有拿出什么有影响的作品。人到中年后,拉罗把精力集中到器乐创作上,这时开始迎来辉煌的成功。

因为自己小提琴家的职业,拉罗对乐器的掌握自不必说,他为小提琴写曲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后来人们觉得奇怪的是,拉罗总是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些奇怪的名字,首先就是《西班牙交响曲》,后来谱写的《挪威幻想曲》《俄罗斯协奏曲》也都是小提琴协奏曲,但拉罗分别用这些名字是故意要名不副实吗?有人认真地寻求答案,也确实找出了线索。比如,《西班牙交响曲》的乐队比重确实比通常的协奏曲大,而且,不是三个而是五个乐章,通篇没有华彩乐段。这些细节可以继续举下去,但这部作品仍然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事实上,在小提琴界,这部作品就被叫做“拉罗协奏曲”。其实,从拉罗的作品命名方式,可以看出他的一种独特的创作思路,这是一个斜杠作曲家的作曲方式,因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也就是说,他可以用小提琴加乐队干其他作曲家的活。因此,《西班牙交响曲》真的是一部交响曲,只是配器与众不同,首席小提琴需要站起来干些独奏的活。

为萨拉萨蒂量身打造

拉罗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叫《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当规范的命名,也是年届半百的拉罗相当成熟的创作。此时,他的巴黎音乐学院的一个小师弟正如日当空,是红遍世界的小提琴巨星,这就是天才的萨拉萨蒂。按祖籍算,他们是西班牙老乡;按师门算,他们是先后同学;按圈子算,不必说,尽管亮度不同,在巴黎音乐圈都很熟。总之,这部作品由萨拉萨蒂首演,大获成功,拉罗的名声也随之飙升。

在萨拉萨蒂身上体会到了成功,也找到了灵感,拉罗决定为他量身打造一部作品,这就是从此要在舞台上不断闪亮的《西班牙交响曲》。写一部西班牙主题的作品,对拉罗来说似乎是必然的命运安排,不论是他的血统还是际遇,都指向了南方那片阳光明媚色彩斑斓的土地。拉罗也曾搜集了不少来自西班牙的音乐资料,而作曲的方式,经过多年的磨练,对此时的拉罗也是水到渠成。

通常的协奏曲是三个乐章,而这部作品有五个乐章,除了总体的独特构思之外,也可以感受到拉罗在这里有太多想要说的,总是言不尽意。看作品本身的安排,中间三个乐章是相同的曲式,这种重复是不常见的。

乐曲始于节奏强烈的开头主题,这个主题很快就拉升到一种极为昂扬潇洒的境界中,之后则是极为优美的第二主题,交替发展后非常优美地结束首乐章。这是标准而充实的开篇。随后的三个乐章,依次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色调,但共同的是西班牙风情十足,乐队色彩斑斓,小提琴华丽地游走。终乐章是灿烂的回旋曲,大概是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帅气乐章,据说拉罗在这里化用了一首西班牙民歌,热烈之中,得意洋洋,最后有力地结尾。整部作品节奏变化丰富,但不论快慢都给人一种鲜亮透明的愉悦。

用亮色绘就的图画

这部作品似乎写得很顺利,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估计拉罗也是成竹在胸,所以也下笔如有神。毫无悬念,萨拉萨蒂首演这部作品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也是十九世纪后四分之一时期属于法国音乐的一段闪亮日子的开端。

这部作品的演出也带有自身的特色,据说萨拉萨蒂首演的时候就减去了第三乐章,所以后来很多演奏都是只有四个乐章的删节版,比如流传很广的海菲兹、弗朗西斯卡蒂的录音。但是也有很多演奏家更注重作曲家意图,演奏的五乐章版本,比如梅纽因、谢霖、帕尔曼。不过总的来说,现在的演出都倾向于不删减。一部作品的演出版本有这种出入是很少见的,但也显示出一种传统,就是舞台上的二度创作曾经非常大胆,将原作权威绝对化并不是一种唯一正确的方式。

《西班牙交响曲》可以说是只用亮色绘就的图画,柴可夫斯基说拉罗,“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但如此透明的愉快、爽朗和清新,如钻石一样总是射出奇异的光芒。

延伸阅读

大器晚成的作曲家

拉 罗

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拉罗,1823年1月27日出生于法国里尔一个西班牙血统的小官员家庭。自幼在里尔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由于父亲反对,1839年转至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此后靠授课生活。1848年开始创作歌曲。1855年加入阿米戈-雅卡尔的四重奏团拉小提琴、中提琴。

1867年,他根据席勒的主题写作了歌剧《费斯柯》参加比赛,但终未获奖也未能演出。此后转向器乐曲写作,创作了《嬉游曲》(1872)、《西班牙交响曲》(1873)和几首小提琴协奏曲、《挪威狂想曲》(1881)、《G小调交响曲》(1885—1886)等,受到听众普遍欢迎。其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1875年由萨拉萨蒂在巴黎首演,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拉罗也没有放弃歌剧,他的《伊斯城王》自1875年至1887年,历时13年完成,1888年公演成功并获奖,此时他已65岁;最后一部未完成的歌剧《扎克雷起义》后来由法国作曲家科卡尔续成。拉罗晚年创作紧张而身体虚弱,1892年4月22日因心脏病逝世于巴黎。

新闻推荐

周三美食探店-辣莊火锅 四川火锅的记忆--来辣莊遇见你

辣莊从来都不陌生,从包贝尔的辣庄故事,让我们又更多的了解了这个品牌,这是一家坐落在东营区西城万达广场三楼的...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