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严家大院和“永昌祥”

华西都市报 2018-12-25 03:08 大字

喜洲严家大院。

漫步喜洲街头,当地人说,不去严家大院看看,那是白来了喜洲。

严家大院,位于喜洲小镇中央,占地2500多平方米。这是一座多个院落套连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进了过厅就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另一个“四合五天井”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这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风华。

十条号规诚信为本

比起华美如故的建筑,它早已逝去的主人严子珍更让人难忘。

严子珍(1870年-1941年),白族,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七八岁时就去卖水补贴家用,十几岁时进入商号当学徒。聪明勤奋的严子珍,凭着过人的商业才华,一步步打拼,终成远近闻名的喜洲首富。

严子珍信奉“诚信即资本”,他创办的“永昌祥”商号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机制,主张讲信誉、求名牌、重商德,有着严明的十条号规。譬如号规第六条规定:“本号人员必须维护信用,礼貌待客,不许以假货充真、或以次充好。”

当年,严子珍执掌“永昌祥”时还发明了沱茶,这种酷似小窝窝头的紧压茶不但便于马帮运输更耐储藏,口感也更醇厚,至今畅销不衰;长子严燮成则创制出形如砖块的砖茶,后来风靡藏区,深受藏族人特别是牧民的喜爱。“永昌祥”最盛时,70多家分号遍布大江南北以及中国香港、缅甸瓦城、印度加尔各答等地,员工超过3000人,资产达2000万银元(约合现在的40亿人民币)。

严子珍做生意,最初是在茶马古道发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组建了大理一支声名赫赫的马帮,除了将四川的生蚕丝卖到缅甸,又从缅甸买了棉纱卖到云南,再将云南的茶叶、烟草等物资销售到西藏和四川。

当年的严氏马帮,在无数个春夏秋冬披星戴月,踏过一道道笮桥、栈道,走出了一条通往藏地和域外的求生之路……

背夫负重跋山涉水

我在严家大院里看到许多“走马”物品,比如,茶包子、丁字拐、汗衫子、青帕子、半肚子、烟杆儿、麻窝子、脚码子等。麻窝子就是草鞋,脚码子则是绑在鞋底的防滑钉,在行走冰雪路面和泥泞湿滑道路时必不可少。

这些旧物品旁边,还有几页歪歪斜斜誊写了山歌的黄草纸,比如有一首《脚码子》很有意思:“人人穿上脚码子,冰雪泥泞都不滑;一手提着丁字拐,杵路歇气全靠它;汉圈刮汗如雨洒,想要小解站稳哈。”

原来,滇藏茶马古道大部分路段是靠马帮行走运营,但在沟壑险阻、绝壁临河、积雪湿滑的地方,惯于跋山涉水的背夫则大派用场。最多时,每个背夫要背200多斤货物,女背夫也要背120斤左右。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严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喜洲严、杨、尹、董四大商帮的领军人物。

喜洲四大商帮中,仅次于严子珍的二号人物董澄农,曾经也是有名的殷实大户。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董澄农大胆采纳德国顾问的建议,从滇南地区收购大量废矿渣,从中提取钨砂,大发其财。

离开喜洲时,回望这个古老的镇子,那两棵四季常青的大青树繁茂如冠,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当年风光无限的大院主人,早随茶马古道的滚滚尘埃不见踪影,留给后人的是眼前这一幢幢小鸡啄食、鸟雀栖息的深宅大院。阳光给刻画着龟麟雀蛇、神兽仙禽的屋脊投下浓重的阴影。

新的行游记忆将留存于我的心中。也许,未来的某个时间,犹如脑海里珍藏的一幅美丽画面,它将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当年那些发轫于茶马古道的商界大咖,早已杳无踪影,甚至他们的后裔也大多不在喜洲了。这些后裔,犹如那一棵棵根基厚实的大青树,俯首深吸着洱海的源源水气,昂头将枝叶伸向蓝天与苍穹争夺空间——至今,喜洲商帮的后裔活跃在中国云南、西藏乃至东南亚各国,富甲一方,各领风骚,延续着喜洲人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梦想和荣光。

新闻推荐

2018第二届四川金融新锐榜投票通道关闭年度金融大奖落谁家?27日揭晓榜单

■本报记者吉雪娇12月24日24时,“致敬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18第二届四川金融新锐榜”大型网络评选活动大众票选落下...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