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咋取暖?古代就有“温调房”
清代暖耳。
暖房。据中新社
清乾隆珐琅夔龙团花海棠试手炉。(四川博物院藏)
清银镀金寿字火碗。(故宫博物院藏)
扫码上封面新闻,看古代风俗。
揣“火笼”穿貂裘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火炉一般雕琢精美,样式繁多,里边放火炭(多为木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有的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故被称为“暖手炉”“火笼”,相当于现在的暖手宝。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宋·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厚实华贵的衣物也是有钱人的冬装标配,诗中策马扬鞭的古代世家子弟都穿这些,一针一线,绸皮棉毛,材料考究且精心缝制,除了时髦华丽,保暖效果也是超一流的。
花椒捣碎建“温调房”
《西京赋》汉·张衡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西有玉台,联以昆德,嵯峨崨嶪,罔识所则。若夫长年神仙,宣室玉堂,麒麟朱鸟,龙兴含章,譬众星之环极,叛赫戏以辉煌。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去调节室内温度。冬天古人呆在屋子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人使用暖气的幸福感。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西京赋》里说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温调房”其原理采用“地上升温”的取暖模式,将火源置于室内,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另外“温调房”还有一种关键材料花椒,当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它不仅可以食用还能除湿气,而且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同样可以释放能量,形成保温层,《甄嬛传》里赐给嬛嬛的“上上荣宠”也说的是这个。
晒太阳御寒更治病
《负冬日》唐·白居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之前提到的,大多是古代有钱人取暖的方式,老百姓用什么方式来熬过漫漫冬日呢?其实招式也是有的,首选当然就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方式——晒太阳。白居易等大诗人都认可冬天多晒太阳,既能御寒更能治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太阳光能帮助人体生成维生素D,能强身健体。由此可见,晒太阳确是成本最低的御寒和健身活动。
《十一月五夜风雪寒甚燃薪取暖戏作五字》
宋·陆游束薪从涧底,及此不时求。力比鹅黄酒,功如狐白裘。分才具糜粥,余事暖衾稠。复恐成骄惰,三更起饭牛。
仅凭晒太阳显然无法度过既漫长又严酷的冬天。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辅助取暖,比如拾些干草柴火烧起篝火,若家里略有结余,还可以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穿“褐”衣睡火炕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再来看在穿衣方面,百姓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着实有些可怜,想要抗冻只能是多套几件了。
《夜卧炕暖》金·赵秉文地炕规玲珑,火穴以通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
这首诗则描述了传统古法取暖艺术——火炕。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可见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
中新社
新闻推荐
群众热情高涨参与活动本报讯(记者涂媛媛)迎新登高健身,年年健康进步。12月21日,朝天区曾家镇热闹非凡,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50...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