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觅生活的美 修绘画的心

四川经济日报 2018-12-18 06:45 大字

□ 尹莉莉

艺术简历

尹莉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四川美术馆典藏部。四川当代国画院专职画家,嘉州画院专职画家。

民生小记

《滇南记事》

人物之一

《阿佤印象》

《傣家风情》

《凉山赶场记》

师说: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不然哉。顾念乎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虽勤,所得甚浅。我自2007年学画至今,已逾十年。虽不成器,也早想写点什么,但一直未曾动笔,今天就试着谈谈我的两幅线描吧。说到线,不得不提的就是书法,在绘画中有个课题是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中国画的线条是画家的创造物,寄予了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非所描绘物的自然形态,而是一种精神产物,因而具有线性美在其中。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曾说:“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明代徐渭也是以草书入画进行花鸟画创作。书法是线的艺术,以书入画无疑大大促进了中国画线性艺术的发展。我国古代有“十八描”画法,正是对不同线条的形象总结。元代之后,文人画家主张以书法入画,使中国画线条技法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画家在描绘对象时都有意识地吸取不同书体的笔法。因此,线的状物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线条服从的是主体的情绪而非客体的形象,于是用笔与造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松动了,线条却由此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这也就是我的创作依据和观点。

早年在南艺学习时常听老师说:把写生当临摹,把临摹当创作。仔细想想,深以为然!初学者往往从临摹入手,遍临历代名家圣典。待到自然之中,不同之处在于舍取之间的创造,然写生之于我就是创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便是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所画的一幅写生。一周时间画了四张条屏横幅,有意思的是把它接起来就是一幅手卷,组合起来就是一副创作。那是第一次看到不一样的植物世界,兴奋又好奇,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会表现,就只能以书写性的线条去尽力表现植物园中各种植被与屋舍之间的穿插关系,用笔恣肆,丰富有趣,我把这幅画取名为《滇南记事》。这幅画从用笔到构图等都存在很多问题,但于我而言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是我创作意识的觉醒。此后,我尝试了各种风格样式的线性语言的表现,作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随性。从2012年开始,我决定画人物画创作,几年间,也一直在表现少数民族人物这个题材,对于写生和创作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以往的写生采风,多了些搜集资料的轻松,少了些创作的深入感。画《采风日记》这幅画时,我正在参加一个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在广西境内采风二十天,我们一行人吃住在小镇上,穿行在村落间,收获不可谓不丰。可是回来画时,我几次三番的求证问询,因为我不清楚我画上的内容和他们当地的习俗是不是一致的,有些东西是不是可以表现出来或者以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更为恰当。我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之中,由衷的感慨前辈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实质和重要性,打动人心的作品容不得一丝的敷衍……至此,我才理解了写生对于创作的决定性,画家观察生活之后提炼再到创作,这是完成一幅作品至关重要的前期准备。

人生已过而立,随着心境的不同,也想尝试一些改变。少时沉迷于水墨的微妙变化,写字以后,对线条表现有了一定的理解,遂又追求笔墨的极致。画画对于我是苦修,人说须静,静能生慧,执念于此。每每感叹前辈大师的聪慧和惊人创造,郁闷于自己的愚钝和笨拙,却还是对未来有些许期盼和执着。

新闻推荐

孵化器科技园和众创空间风起云涌 力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四川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超6500家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全省各类孵化载体已超过860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3万余家。预计到2018年底,全省备案科技型...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