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刘永好:一直关注农民、农村与农业 誓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

成都商报 2018-12-04 03:26 大字

2011年,《藏锋——刘永好传》出版,这本个人传记不仅记述了刘永好的发展史,同时以刘永好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折射出他们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被誉为一部缩微的民营企业发展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营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创业36年,刘永好几乎全程参与了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今年10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随后又被评选为“中国民营经济40年风云人物”。1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了4位民营企业家就“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发展”与中外记者交流,其中一位就是刘永好。

虽然是富豪榜上的常青树,刘永好自认为是农民的儿子,一直关注农民、农村与农业,誓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他牵头发起光彩事业,通过投资的方式带动就业,为老少边穷地区人们创造价值;他带领新希望集团积极践行和探索新农村建设,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他用创新观念来提升和发展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顾历史

踩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创业与变革

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之一,新希望集团的掌门人,刘永好从生产饲料起家,一路跟随改革的号角在摸索中发展,创下了多个难以超越的第一:1982年四兄弟下海创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民营企业之一;1993年当选为第一位民营企业家出身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4年,希望集团获得工商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地名私营企业集团;1994年,《福布斯》首次公布中国富豪榜,刘氏兄弟排在第一;1995年,希望集团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第一位”;四兄弟“分家”后,1998年,新希望旗下的农业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农业民企第一股”。

这些“第一”,得益于刘永好人生中的重要经历都踩在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上。他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大的政策,不可能有今天的私营企业,也不可能有新希望,这是大格局。”

时间回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就此拉开。

“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机会。”刘氏兄弟放弃“铁饭碗”,卖掉手表、自行车凑了一千块钱,回到新津老家农村创办了“育新良种场”,成为改革后最早的一批养殖专业户。从蔬菜种植到鸡苗繁育,从“鹌鹑大王”到“饲料大王”,他们逐步走出四川,向全国迅速扩张。

他们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前后,因为社会上的一些争论,刘氏兄弟也对未来产生了疑虑。但很快,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刘永好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当时二哥刘永行拿着一份《光明日报》走进办公室,让大家看头版头条《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1993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刘永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民营企业家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做了题为《私营企业有希望》的报告,讲述中国民营企业的进步和成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1995年,“四兄弟分家”,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老大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老二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老三陈永新(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老四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此后,改革不断走向纵深,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和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新希望集团随即参与创办民生银行、进军乳业、迈出国门……每一步,都迎着改革的号角前行。

如今,67岁的刘永好老当益壮,他领导着新希望集团正逐渐发展为以农业为核心主业,以快消、地产、化工、金融等为接续产业的综合性跨国集团。

展望未来

推动农业深化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刘永好以农业起家,始终视农业为支撑点,在其他领域,他是投资人,但在农业大本营,他是实业家。新希望在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破千亿,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领先的农牧企业。刘永好希望,未来新希望集团将坚定地深耕农牧业,并且“要成为世界级的农牧企业。”

在他看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守农业,用创新观念来提升和发展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振兴乡村。他提出,不仅要通过产业链帮扶,更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改进行业和社会的效率,提出了年轻化、合伙制、科技创新和国际化结合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旗下的农业科技团队,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做农业科技的探索和研究、创新和发展;应用生物科技、育种科技、电商,现在还在打造无人养猪场,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计算实现智能化养猪。

2017年底,新希望参与发起全国首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母基金规模约400亿,重点将支持农林渔业中具有一定收益的经营性股权投资项目,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农林渔业现代种业建设、农林渔业设施装备、发展绿色农林渔业、农林渔业新业态新产业等。

作为两会常客,刘永好每年的提案都聚焦农业。今年提案的重点是关注乡村振兴,涵盖了产业扶贫、农业人才培养、规模化养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等。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2018年提出分三个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下,刘永好认为,农业将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家们要响应新时代的召唤,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未来5年,新希望计划在农业领域投资超过500亿,其他产业不断地给农业输血,也服务于农业。

去年底,新希望集团启动“绿领”培训计划,提出新希望要用5年时间免费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并鼓励更多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绿领’是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在蓝天白云下从事现代农业,向市民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既有不错的收入,也受人尊重、令人羡慕。”新希望集团成立了新农民培训基地,还挑选一批新型农场主合伙来创业。

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方面的优势,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乡村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并积极参与和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已有25省市超过2.5万农民参加了这一培训。2018年3月,新希望10万新农民培训计划首个基地落户山东青岛;5月,第二个基地落户江苏句容;9月,第三个基地落户四川;12月,第四个基地即将落户北京顺义。

访谈

36年来

我们一直紧跟新潮流、新动向、新机遇

建川博物馆近期开放的“改革开放名士群雕广场”上有一座雕像:一个年轻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后座上有一个竹篮——这个形象取自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走街串巷收鸡蛋、卖鹌鹑的创业故事。9月底,刘永好在博物馆见到这座雕像,创业36年来的风雨历程浮现在眼前,不禁感慨万千。

作为改革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之一,刘永好有哪些经验想和读者们分享?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将带领新希望集团做出什么贡献?

记者:我们注意到原定的采访地址新网银行是您专门指定的,可以看出您对这家互联网银行寄予厚望。作为新网银行的发起人和第一大股东,您对新网银行有什么期盼?当年是什么契机促成了新网银行的诞生?

刘永好:作为民生银行的大股东、副董事长,我对银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一直试图推动银行创新、变革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创新的、互联网的、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武装的新一代科技银行。

2016年,趁着四川省组建新的民营银行的机会,我们创办了新网银行,引入合作伙伴小米。雷军是和我相互了解、认同、信任的好友,小米为新网银行带来了互联网基因。在筹办新网银行过程中,基本没有聘用传统银行出身的高管,而是从科技创新领域挖来了一批互联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新网银行实际上是规范管理、持证营运互联网银行的试点,是局部可控的,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到现在,新网银行已经累计放款超过4600万笔,放款超1200亿元。

记者: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新希望的发展历史,新希望在做战略调整或选择的时候,牢牢抓住了哪几个重要机遇?

刘永好:当时我们四兄弟都捧着公务员、教师等“铁饭碗”,因为闻到了时代变化的新气息,毅然辞去公职回乡创业,这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机遇。36年来我们一直紧跟新潮流、新动向、新机遇,包括进军饲料行业,成立集团公司,入股民生银行,拓展海外市场,在深交所上市……尤其是最近5年,坚持创新,以科技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是农业起家,两会一直聚焦农业,今年提案的重点是关注乡村振兴。请问新希望集团要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刘永好:今年我的提案内容涵盖产业扶贫、农业人才培养、规模化养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等。在政策层面,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策、投资、人才的支持,在新的格局下农村将大有可为。未来5年,新希望在农业领域直接投资将会超过500亿。

我尤其重视人才,现在急需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与培养,对新型农业创业主体的扶持。为此,新希望提出了“10万新农民培训暨绿领培训”计划,将在5年内培训和培育10万新型农民,扶持一批农业创业企业。

记者:2013年刘畅出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长,新希望被认为是顺利交接的典范,能谈一谈您作为企业开拓者对企业交接的看法和建议吗?

刘永好:企业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更重要的是一个体系、一个团队,是一种制度、一种未来,传承的是活力、是变革。我们一直在推行干部年轻化。现在,新希望高层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40多岁,中层干部30多岁,年轻人率领的体系和团队才是“新希望”。

记者:作为川商总会会长,您认为川商在民营经济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刘永好:川商是四川宝贵的财富,在四川一定大有作为。要鼓励川商团结起来,回川投资,回川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概有上千万川人出去学习、打工、发展,一大批川人成为了管理者、川商。这些川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活跃,形成一股四川力量、中国力量。

今后四川的投资靠什么,要靠我们川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川商能够昂首挺胸回家,为四川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回馈父老乡亲。同时,我们还能在四川发展,在四川赚钱。

记者:您心中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现在面临更多挑战更快变革,企业家应具备哪些能力?

刘永好:企业家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代又一代企业家们不断地实践、失败、总结经验,战败了再爬起来,战胜了再进行下一个挑战,这样积累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其实就是拼搏精神、敢于担当的精神。敢拼的人很多,但只是敢拼还不够,还要敢担当,担当社会责任。

记者手记

刘永好已经将新希望旗下最大的农牧板块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交给了女儿刘畅,自己则主要关注集团战略层面,年过六旬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记者预约专访,行程几次更改,最终是在商务车上接受的采访。当天上午他有一个会议,下午就要赶往安仁建川博物馆,午餐只有半个小时。刘永好吃饭快是出了名的,我们的采访车只能先行赶到出城的收费站中途拦截。

很快,一辆黑色商务车驶来,车窗上的暗色玻璃隔断了外部的视线。我上车后一眼就注意到,这位60多岁的董事长,岁月似乎在他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白T恤、黑长裤、运动鞋,服饰上并不起眼。

采访过刘永好的记者不少,很多人都反映他穿着、吃饭都很朴素,善于与人交流。

2017年4月的绿公司年会上,一家参会媒体八卦精神发作,“扒”了所有参会企业家在发言时所穿的品牌,结果刘永好的鞋是最普通的斯凯奇。事后记者问他,刘总您知道自己穿的鞋是什么牌子么?他说,不知道,但是舒服就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新闻推荐

父爱就像一本书

我曾看过一部连续剧叫《父爱如山》,讲述了一位当建筑工人的父亲和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儿子在观念上存在分歧,多种矛盾让父子...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