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追求的“柠檬人” 记四川正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治全
初见庞治全,皮肤黝黑,沉稳,企业家形象十足,乍一看,很难与“农民”挂上钩,也想象不到他种植柠檬的场景。
但他却是货真价实的四川正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拥有着几千亩柠檬种植基地。2013年,庞治全在安居区观音镇种植了1300多亩柠檬,并“种”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穷人孩子早当家年仅13岁便投身社会
庞治全,出身在安居区会龙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庭的贫困使得他比同龄人更懂事。小学五年,年年当班长,年年成绩优异。无奈,现实是那么残忍,家庭的贫困让他不得不在小学毕业时,年仅13岁便投身社会。
13岁的庞治全比同龄人更瘦弱,但他头脑聪明。看到那时候会龙特别缺电焊工,便四处寻找老师,偷偷学起了电焊技术。在安居区专件纺机厂招聘工人时,见他年龄又小人也瘦弱,便没打算录用他。可是他并不着急,向大家展示起了自己的“绝活”,熟练的焊接技术让现场录人者感到折服,不到14岁的庞治全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焊接工人。
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庞治全并没有感到满足,又悄悄学起了汽车驾驶。在那个驾驶员稀缺的时代,庞治全顺理成章地成了厂里一名专职司机,开起了货车,这一干就干到了29岁。
习惯不断追求的庞治全发现建筑行业还不错,又利用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干起了劳务,为建筑工地招人管人用人。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后,庞治全干起了建修,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建筑商。
几经摸爬滚打选择回归农村搞种植
建筑行业虽然辛苦,在那时候收入也不错,庞治全一家小日子过得令同龄人羡慕。2011年,庞治全感到建筑行业的不景气,心里一时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冥思苦想的他,经常在户外去钓鱼,利用垂钓的时候思考出路。
2011年夏天,庞治全来到好朋友代志强家乡安居区观音镇垂钓。代志强安排他来到双油房村钓鱼。一来到双油房村,庞治全眼前一亮,双油房村土地大多撂荒,地势也宽广,感觉是个不错的地方。加之看到村上当时种植的枇杷,心里顿时蒙生了接触种植业的想法。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庞治全决定种植柠檬。在考察中,他发现柠檬的药用、商用价值都比较高,是一个朝阳产业。
说干就干,2013年,庞治全在双油房村建起了柠檬基地,基地流转1300多亩土地发展柠檬产业,种植的都是优质柠檬品种,一年开四次花结三次果。
建基地,整理土地、购买树苗,每一样投入都很大。这里几百万,那里几百万,短时间也没见任何成效。妻子看到前些年辛苦攒下的钱像水一样被“泼”出去,心里痛得不行,经常与庞治全理论,认为他是前些年挣了钱不知道珍惜,开始学会大手大脚了。庞治全知道妻子是为了家庭着想,也不与她争吵,只默默地听着妻子的唠叨。
经过精心的管护,两年后柠檬开始挂果了,妻子见庞治全一直在认真经营柠檬产业,便再未唠叨过他,也大力支持他,让他大胆去干。
经过五年的精心管护,基地的柠檬长势越来越好;并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正源康”商标。今年基地的柠檬进入盛果期,10月开始大量采果,主要销往川内各大城市和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同时也在网上销售。看着丰收的柠檬,庞治全眼神中透着自信,“保守估计,今年纯收入有600万元。”
柠檬产业不断壮大周边群众富了口袋
11月27日清晨,庞治全的柠檬基地内一派热闹的景象,20多名村民正在果林间忙着采摘柠檬,欢喜讨论着今年的收成。柠檬产业,如今已不仅是双油房村脱贫攻坚的主产业,如今已逐步成为双油房村乃至整个观音镇的绿色支柱产业,为观音镇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庞治全深深知道家庭贫困的痛苦,在他基地里干活的,都是建基地时的“老工人”,常年使用了30多名贫困户,为他们解决家庭困难。
村民李明友已年逾六旬,无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引进柠檬种植后,他就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基地打工一天50元钱,一个月还是有一千多元。”李明友告诉记者,他很满意这份工作,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
和李明友一样,村里还有好几十人在柠檬基地打工。
曾经,双油房村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是观音镇唯一没有通水泥路的村,“现在好了,发展柠檬产业引进了公司,村组道路已经硬化了近9公里,路都修到我们家门口了,晴天雨天都不用再走泥泞路了,出门上街都方便!”如今,看着修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村民蒋泽华、代文明、代玉祥、唐光明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
现在,柠檬产业让双油房村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庞治全却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又建起了柠檬加工厂;让以原料便宜卖给他人转变为商品面向市场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开发出柠檬应有的更高价值,他说,他要用这“酸”柠檬种出自己人生的“甜”日子。
庞治全,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止追求的“柠檬人”!
(全媒体记者黄焱)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杨波侯云春文/图量质摘酒“江之头,宜宾;酒之头,五粮液。”世人这样称赞五粮液。从田间一粒粒带着泥土芬芳...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