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还沱江水清岸绿 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本报记者 殷鹏
沱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是四川重要河流之一,也是全省水污染最为突出的流域。如何实现沱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沱江水清岸绿?11月25日,记者专访了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记者:沱江水污染防治是难啃的“硬骨头”,四川省从何处发力?
于会文:沱江以仅占全省3.5%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省30.8%的GDP和26.2%的人口,污染负荷严重“超载”,治理难度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将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作为全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出重拳坚持系统治水,在4大治理机制上发力,“一盘棋”统筹推进。
高规格落实河长制。省委副书记邓小刚、副省长杨洪波任沱江河长,各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分段河长,设立10658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河长责任体系。
高水平规划引领。编制《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年)》等方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将沱江流域7个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统一规划,强化联动,齐心协力推进全流域水环境整治。
高起点流域补偿机制。多部门协同推动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每年省级财政出资5亿元,沱江流域7个市再筹集5亿元,共同设立沱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建立起水质改善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
高要求立法保障。开展《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污染治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划定禁止和限制区域,实行水环境质量目标、水资源总量控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多种措施,实现流域依法共治。
记者:具体举措上,从哪些重点领域治污?
于会文:我们采取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岸上外源治理和河道内源整治、污染治理与生态补水相结合的方式,在工业源达标计划、磷污染排放攻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面源控污等5大重点领域加力,打出一套治水组合拳,全方位推进污染源治理。
记者:如何做到精准治水?于会文:树立“一张网”预警监测理念,在3大预警能力上用力。
建设自动监测站提升监测能力。去年以来,增设国家、省、市水质自动站59个,逐步形成覆盖全流域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一体化的信息化环境监管网络。在特定流域将应用地理信息及遥感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流域监管的信息化支撑力度。
组建专家团队提升诊断能力。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四川省组建由19名院士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家顾问团,成立沱江流域环境研究所,为沱江流域水质改善提供智力支撑。
定期研判形势提升动态研判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水质模拟技术,提升沱江流域监管预警预判能力,每月增加两次动态加密监测,实现“旬监测、旬通报”。
记者: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也很关键。
于会文:对,我们坚持依法治水,在3大督查手段上给力,用好用足环保法律法规,增强法治震慑,强化法律权威。
一是开展强化督查。按照“自查自纠、见责见人、定时定量、清单管理”的基本原则,今年对沱江流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强化督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督查点位1052个,发现各类问题632个,现已整改完成44.5%。
二是开展专项督查。组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完成沱江流域地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出的52个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46个。组织开展清废行动,全流域发现38个问题,目前已整改完成35个。组织开展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项督查,2017年以来,沱江流域31个工业园区均按照国家要求完成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三是开展从严执法。对沱江流域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2017年以来,沱江流域共查处涉水污染环境违法案件1514件,处罚金额1.1亿元,涉嫌环境犯罪移送公安机关63件,行政拘留478件,处罚100万元以上重大案件9件。
记者:接下来有何打算?于会文:目前,沱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成效还不稳固,离水质改善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下一步,要继续坚持精准发力、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快构建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流域治理新体系,加投入、补短板、重科技、强监管,确保打好打胜沱江治理这场攻坚战。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波报道)11月19日,十九冶集团收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下发的文件,批准十九冶集团设...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