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回望炊烟——我的川菜岁月 张中尤 著

成都晚报 2018-11-12 03:44 大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连载02

第一章 初入餐饮业

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我小时候在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在当时的学校中,川大附小的学习条件是很好的,师资力量很强,学习内容也十分丰富,学生都是四川大学教职工的子女。学校曾组织我们到“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参观,此外,在课余时间,我们这些小学生还会参加一些“川大”学生的体育、文娱活动,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我读书比较认真,成绩还不错。每逢周末,老师会选一些成绩好的娃娃去参加在“川大”教学楼举办的交谊舞会。当时学校有苏联专家和外籍老师,选些娃娃去舞会是为了增加晚会气氛。同学们都想去,既热闹又有东西吃,水果、点心特别诱人,用彩色玻璃纸包的糖果更是洋盘,拿到手头都舍不得随便吃了!舞会的乐队是学校师生组成的,全是西洋乐器,小提琴、手风琴,大号、小号、萨克斯都有。舞会上伴奏的舞曲,除了苏联的《红梅花儿开》《喀秋莎》等之外,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加以改编后的舞曲,如《步步高》《彩云追月》《马兰花开》等。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清贫,娱乐活动枯燥,跳交谊舞是最流行的文娱活动。社会上,人民公园的露天舞场、坝坝电影,也是一大景观。

20世纪50年代,我母亲当时在四川大学医务室当医生。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农学院从成都迁往雅安独立建校,命名为“四川农学院”。母亲被调往四川农学院,便随之去了雅安,家里只有外婆和二姨看护我们几个娃娃,不怎么管得到,我就比较自由了。后来,我家搬迁到成都市人民公园附近的将军街居住,放学后,我经常不直接回家,而是背起书包跑到将军街口子上的茶铺听评书。

成都的茶馆,是民众休闲、谈生意、摆龙门阵的好地方。紧邻西御街的“安澜茶社”名气很大,但我去相邻不远的“大安茶铺”听书的时间多些。这家茶铺为三开间铺面,店铺门口挂着“河水香茶”的招牌招揽顾客。那年月,成都茶铺用水多取自于府河“河心水”,或城中院坝里的老井水,集巴蜀之千年灵气,泡出来的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在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到户的时候,市中心的东御河、西御河是成都市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政府对水源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严禁在河中游泳、搬罾、钓鱼。

大安茶铺纵深二十多米,厅堂内摆有二十来张茶桌,过后就是一个天井。天井后面是“老虎灶”和工作间,烧水时冒出的热气从天井排出,设计十分巧妙。工作间里摆有几口用石板砌成的长方形水缸用于滤水,时不时有专门的挑夫进进出出,将一桶桶的河水倒进水缸。挑夫的木质水桶比普通家户人家的大,木桶的口沿内侧箍有一圈竹编,可以防止桶中的水因快步疾走而浪出来。

茶铺用来烧开水的炉子,四川民间称之为“老虎灶”。灶上会铺一块厚约两公分的大钢板,上面有十几个洞,洞口之下即是火眼,盛满水的铜壶都各自跺在不同的火口上。每把铜壶的壶把上都会缠绕厚厚的麻绳用于隔热,以免烫手。烧开的水壶嘴向外,没开的壶嘴朝里。当时,用五磅的温水瓶打开水,两分钱一瓶,八磅的三分钱一瓶。常来常往的街坊邻居,有时会在空闲的老虎灶钢板上烤馒头、锅盔,用铁皮盅盅煮饭,甚至熬点中药,熟人熟事的,老板也不说什么。

茶钱较便宜,白开水两分,三花七分,二花九分。所谓“三花”就是指三级花茶,价廉物美,非常流行,畅销成都,久而久之,“啖三花”渐渐成了成都市民坐茶铺的代名词,最后变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一朵由含苞待放的茉莉花绘成的“三花牌”图案,至今仍旧是成都市的著名商标。(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我和同学经常在茶铺“听站国”。

新闻推荐

看“艺术史:40×40”勾划的当代艺术史

“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天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通过对40位艺...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