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传承川西灰塑艺术的民间艺人

成都晚报 2018-11-09 07:19 大字

潘有余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文/吴志维

成都的安仁镇,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民国公馆群落,现存公馆27座。这些民国公馆建筑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就是灰塑。安仁公馆堪称民国时期四川灰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其中,就有潘有余老先生这样一群灰塑艺人,在安仁公馆的保护和修缮中,将传统灰塑艺术薪火相传。

马未都称赞潘有余的灰塑作品

安仁以公馆建筑扬名,而公馆建筑的装饰则以灰塑最为出彩。数十座精美的中西合璧的门楼、富含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屋脊堆塑、随处可见的建筑装饰小品,无一不是灰塑佳作。

2010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考察安仁民国公馆群落时,对安仁公馆灰塑的保护和修缮赞叹不已。在考察郑子权公馆时,他驻足在三幅原创的灰塑作品前,反复玩味,赞赏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艺术造诣。这三幅灰塑作品分别为“道源鹤鸣”“窗含西岭千秋雪”和“高堂神灯”。创作这些灰塑作品,并主持安仁公馆灰塑修复的,就是民间灰塑艺人潘有余老先生。

灰塑,是以石灰为主材料,在建筑墙壁、屋脊、门楼上创作的形如圆雕和浮雕作品工艺。它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多见于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上,民国时期在四川民居中被广泛使用。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

在人生低谷时结缘灰塑艺术

1962年,18岁的潘有余考上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一年后,因为时代的原因,出身书香之家的他丧失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不得已开始了在阿坝州的建筑工作。潘有余是只要横下一条心做什么,半夜睡醒都在想的、多思善悟的人。他一直在摸索,前人为什么做得好,自己作品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勤学苦练且身怀绘画和雕塑技艺的潘有余很快进入角色,无论制图、修建、装饰都是一把好手,很快在众多工人中脱颖而出。他操刀修建的碉楼,连羌族的老工匠都不得不服。潘老先生说,灰塑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艺,当年开始从事泥水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灰塑了。最早,给屋檐做“火镰扣”,就是最简单的,后来就逐渐揣摩和仿造前人的范例。用潘老先生的话来说,“只要勤学善悟,舍得用心,就一定能做好。川西匠人都很聪明,一看就会”。

潘老先生拿出一张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照片上,风华正茂的他站在参与修建的一座石拱桥前面。他回忆到,当年建石拱桥做桥拱时,如何领悟图纸,如何用石头修好锥坡,如何把桥拱顶端最后一块石头放上去,都是靠灵巧和悟性。他当时从事的就是这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最后的美化工作也成为读过美院的他的专属工作。那时候,要在桥的两边做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标语,字是一位姓陈的书法家写好的。潘老就将字临摹到木板上,再将木板沿字的轮廓挖成空框作为水泥的模板。最终,水泥的标语被永久地做到桥的立面上。当时一位和潘老关系甚好的技术员有部相机,硬拉着他在桥的前面留影,才留下了他在那个年代唯一的一张照片。

还原古建筑的本来面目

古镇、古街、古建筑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他们穿越时光的磨砺,仍保留着当年的面孔,肌肤上留下些许岁月的痕迹。如果经过修缮,都可以用“崭新”一词来形容,那将是古建筑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让游客叹息,更让热爱古建筑的专业人士痛心疾首。

2006年,安仁树人街、裕民街附近的15座公馆修缮,包括重建毁坏的万成堰纪念碑。潘有余担负了将纪念碑修旧如旧的任务。经过寻访,找到了纪念碑的石刻碑心和当年纪念碑的老照片,剩下的就靠潘老先生的手艺了。

潘老首先在纪念碑的原址发掘,找到了当年纪念碑的基础。拿着老照片,他开始根据基础的尺寸和当年材料的尺寸推算,万成堰纪念碑是一座约10米高的带底座和四角攒尖顶的砖结构建筑,外观糅合了塔和碑两种建筑的特点。胸中有了图纸,他便开始在纪念碑附近的瓦砾堆里寻找可以使用的老砖。老砖有限,于是潘老决定老砖优先用在纪念碑的表面,碑身内部使用新建材填充。2007年的春日里,万成堰纪念碑容貌依旧,重新登场。

潘老认为,灰塑技艺的高低固然影响作品的好坏,而对公馆建筑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对公馆主人秉性的把握,更是传神的关键。他带我走到刘元瑄公馆的门外,指着门口说:“你看,这个拱门和后面的门口叫‘将军盔’,像不像古时候将军的头盔?这说明这个公馆里面住的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我们现在站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将军盔’,意思是‘进门一步见将军’,说明这座公馆的主人平易近人。”

在安仁公馆门楼灰塑的修缮中,潘老充分考证原有灰塑的题材、形态、工艺和材料,尽量让自己做出来的灰塑忠实于原作。即使需要他创作的,他也充分考虑安仁公馆灰塑的整体风格,使作品在整个公馆群中不显得突兀。他有意将大邑的知名风景融汇到创作之中,前面提到的受到马未都首肯的就是例子。就这样,在潘老的主持和操刀之下,安仁的一些重要的公馆重现了民国时期的本来面目。

让灰塑技艺薪火相传

潘有余老先生常说,灰塑不是一个专门的行当,处在建筑、雕塑的边缘,一般的课堂教育也不涉及,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轻视。

在众多的灰塑艺人中,潘老是少有的能写、能画、能设计、能操作的。于是,潘老一直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出一本关于川西古建筑艺术方面的书,另一个是将灰塑技艺传授给热爱这门艺术的有志青年。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怕前人的东西失传,我们应该传承下来”。在潘老的构思中,这本书,浓缩了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特别是林盘中的民居和公馆建筑木作、瓦作、泥作、石作、蔑作等技法。要让后人拿着这本书,就可以照着书做,像教材一样传承技法。他常常叮嘱徒弟:“手里的工具,要当成一支笔,把灰塑当画国画,大胆地利用明暗关系做出立体的。”

如今,潘有余老先生最大的心愿是能在安仁公馆这个积聚了川西灰塑艺术精华的地方开一间“安仁公馆灰塑坊”。他说:“在安仁公馆的大环境中,研究安仁灰塑,可以带出很多后起之秀。灰塑,不是谁的专利,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新闻推荐

一条“别样”刮起生产资料改革“春风”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李力可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日前来到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重温国有企业早期生产资料广告产...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