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金沙江畔》传承红军精神
《金沙江畔》剧照。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梅花奖得主蒋淑梅刘谊携手
“黢黑夜,露湿衫,水拍金沙风更寒。舞动桨,渡险滩,北上红军远征难……”11月1日晚,伴随着由远而近的曲调,作为第四届川剧节开幕大戏,由四川省川剧院打造的《金沙江畔》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上演。
作为一部表现长征的革命题材川剧,《金沙江畔》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看点:“80后”编剧担纲剧本创作,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刘谊首次同台合作,其中前者更是阔别舞台十余年后首度登台……谈到这台戏的初衷,《金沙江畔》的创演者们不约而同提到“传承”二字: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红军精神的传承。
□本报记者余如波
近十次剧本修改,
“敌我矛盾”让位“成长”主题
川剧《金沙江畔》讲述了1936年春,红军长征经过藏族同胞聚居区的故事。一开场,国民党派仇九、牛五等假扮红军劫走藏族土司女儿珠玛,以挑拨红军与藏族同胞的关系,瞬间点燃了紧张气氛。通过“劫珠”“救珠”“找粮”“取水”“上山”“云崖”6场戏层层递进,红军最终安然走过藏区,带着与藏族同胞结下的深厚情谊继续北上。
《金沙江畔》改编自长征亲历者陈靖将军195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1961年由中国评剧院改编成同名评剧,同年四川省川剧院老一辈艺术家进行了移植演出,此后还有电影、歌剧等多种版本面世,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长盛不衰的IP。今年,四川省川剧院再次打造《金沙江畔》,请来的编剧之一周津菁却是货真价实的“80后”。
为了让这个题材出新,转化角色重心是一个办法。周津菁接到的创作任务,就是要将作品的主人公,从原小说的翁金明转化为川剧《金沙江畔》中的指导员张秀。“看似简单的转化,其实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在长征过程中的战斗最前沿,一般都是男性战斗英雄,让张秀成为战争故事的一号人物,就必须给她一个充分的理由。”
《金沙江畔》小说主要的矛盾是“敌我矛盾”,主创们反复权衡,将川剧版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坚持初心和真理”与“艰难险阻”之间的矛盾。“‘艰难险阻’包括什么?除了缺水、断粮、敌人阻击、藏族同胞不信任等困境外,更有不成熟的错误思想观念和难以克制的人格情感。”经过近十次剧本修改,在周津菁笔下,张秀最终成为一个寄托“成长过程”的人。
阔别舞台十余年,
“蒋梅花”回归挑战现代戏
无论剧本怎样修改、调整,最终仍要通过表演呈现在观众面前。川剧《金沙江畔》中,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和刘谊联袂上阵,分别饰演张秀和珠玛,她们的首度合作成为该剧亮点之一。
刘谊饰演的珠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她一 开始认为,珠玛家中有众多藏兵,在父亲的娇宠中长大,因此最初的表演和台词语气带有一定的野性和娇蛮。不过后来在总导演胡明克的建议下,刘谊从整体效果出发,更多将珠玛塑造为一个单纯、心地善良、可爱的藏族姑娘形象,让她的性格更适应整出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由于长期在绵阳艺术剧院从事管理、教育工作,蒋淑梅已经阔别川剧舞台十余年,因此在决定出演之前考虑了很久。“我现代戏本就演得不多,红色革命题材更是首例,对我来说这份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从接到剧本开始,蒋淑梅花了大量功夫理解人物。“张秀是一名女兵,也是一个女人。”蒋淑梅认为,张秀既应该有军人的刚强和果断,巾帼不让须眉,也得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女儿般的贴心”“大姐姐的细心”等气质。“《金沙江畔》表演比较生活化,没有传统程式的辅助,让我有点手足无措,这是我一直努力克服的问题。”
“如何将传统戏的程式融入现代戏中,我认为关键点在‘恰当’二字。既要保持剧种特色,又要大量吸收新的元素,否则就无法反映现时代的问题。用得不好,就会变成旧瓶装新酒,可是不用传统戏曲程式,又很容易变成话剧加唱的表演方式。”胡明克认为,从这一点看,再次打造《金沙江畔》,在艺术上别具意义。
新闻推荐
省专家智力转化促进会在蓉成立本报讯(记者刘春华)近日,省专家智力转化促进会在蓉成立,搭建起专家智力供需对接平台,为四川...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