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马帮护茶往事
□李贵平
对许多人来说,拉萨是神圣之城,那里接近太阳和月亮,因此是神居住的地方。大概由于这一原因,到了阿旺次仁这一代,他决定用祖传手艺打开生活的大门,选择拉萨这座伟大的圣城,做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地和新的家族的生长点。
阿旺次仁是我当记者时认识的朋友,他在拉萨八角街经营一家川茶馆,平时也调配些新式酥油茶。每次进藏,我都要去他家住一两天。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浓郁的商业气息并没掩盖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阿旺的家,是个两百多平米的藏式小院,外墙红色,藏饰颜色鲜艳丰富,但没因大红大绿显得俗气。屋内藏式床榻、墙壁唐卡、尼泊尔灯饰、藏式茶桌、烧牛粪的暖炉应有尽有。那两天,我俩蜷缩在沙发上一边喝青稞酒,一边天南海北闲聊。当中,阿旺依旧摆起他曾祖父“昌义”号藏商的往事。他说,想为自己的老辈子写本书。
阿旺的曾祖父是拉萨达孜镇人,清朝咸丰年间开创了“昌义”号藏商,也有了自己的马帮,运行路线是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昌都、八宿、波密、工布江达、拉萨这条线路。
昌都,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昌都以西的古驿道也是异常险阻的。昌都到拉萨有1100公里。而拉萨并非交易的尽头。到了拉萨,昌义号将同其他藏商进行交易,后者又将携带这些茶叶继续往西往北,他们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羌塘“盐湖”采集食盐,而后到达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集市上,与尼泊尔商人交换各种农产品,此后尼泊尔人将带着换来的茶和盐,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加尔各答。
阿旺听他爷爷说,曾祖父看上去还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汉子,反倒稍微矮胖,蓄着长胡须,经常穿一件紫红色短袖束腰上衣,用一根彩带系在腰间,夏天喜欢穿件黄色丝绸衫。他很少说话,眼光犀利,不露自威。
阿旺告诉我,当年在拉萨的赶马人都是个顶个的牛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经历过,组织之严密,帮规之严整,自卫力量之强悍,远近有名。而曾祖父的昌义号更是如日中天,主要经营川滇两地的茶叶,有着强悍的马帮标识:头马戴着面罩,上面用绿宝石、珊瑚、紫水晶石和小镜子作装饰,耳边有红色丝带。头马上有一面三角黄色旗,作绿色锯齿状镶边,在风中猎猎飘动。后面的骡马个个膘肥体壮,走得嗒嗒作响,打个喷嚏都在河谷里回荡半天。
昌义商队一上路,就是浩浩荡荡上百匹骡马,阵仗拉风。更拉风的是他们拥有全藏最好的自卫装备:人人带着武器,有的扛着毛瑟枪,有的挎着长剑,剑鞘嵌有华丽的银丝装饰,个个强壮剽悍,一路威风抖擞,土匪看到他们大多会远远地躲开。他们每次在工布江达尼洋河滩涂上搭起帐篷,支起铜锅,熬茶做饭,成了河畔的一道风景。袅袅炊烟下,藏族脚夫有喂牲口的,有去河边取水的,有边放哨边擦枪拭刀的,夕照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河涛里,在微风的吹拂下闪烁而梦幻……
昌义马帮在行走中练就了不少特殊技能,能用口哨、吆喝向骡马发布命令,行话称“马语”。如口哨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这四种,如同吹奏无字乐曲,既协调了人畜间的合作,又让骡马得以轻松跟人亲近。吆喝也有腔有词,极富音乐感,如“咦——”示停,“驾——”示走,“嘘呼—”示饮水,这是他们的专用语。昌义马帮每到一地儿,都有自己熟悉的店家,谓之“客主家”,意思是到家了,在那里,可以将货物与马交给主人家,自己踏踏实实睡个好觉。
路上遇到别的马队有骡马病了,昌义马帮会慷慨相助。碰到路断或大雪天,就合力铲雪开路。谁家缺了粮草药物什么的,也会及时出手接济,一诺千金、重情重义的秉性为同行称道。
他们不卑不亢地依赖着自然、对抗着自然,在寒风中诵经高歌,余音绕着风马旗直上雪山之巅。
我那次去拉萨是在2016年仲夏。一天中午,在阿旺次仁家用餐后,我拉他去罗布林卡附近的西藏博物馆参观。很巧,这里正在举办《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其中有许多川藏古道的图文视频。这次展览非常珍贵,它昭示出的恢宏主题令人感慨:茶马古道,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令阿旺惊喜的是,他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先辈“抵制印茶”的往事。不知不觉,这个高大汉子的眼眶里,噙着激动的泪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展览中我们看到资料介绍:英国从哈丁斯时代开始,打开西藏的阴谋就一直存在。从1788年起,受英国唆使的尼泊尔两次派他们的廓尔喀人入侵西藏。1792年,受乾隆40天内必须入藏的指令,大清名将福康安带了120名精锐,从青海入藏,沿途冰天雪地,雪深过膝,高原反应加上瘴气,许多兵士头晕目眩、肌肤浮肿,还得了夜盲症。清军硬着头皮带病前行,终于在1793年正月初二抵达西藏境内达多伦巴图尔,正月二十到达拉萨,全程走完4000余里,费时50天,冻死冻伤20余人。
福康安率军翻越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是大清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壮举。在中尼边境,他们抖落雪花,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背水一战,很快击退了廓尔喀人,打到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不到百里的地方。尼泊尔见势不妙,很快求和。
尼泊尔一役,震慑了英国,从此对大清有所忌惮,中国的西南大门相安无事,直到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清政府才允许英国人以旅行方式从川、甘、青或印度进入西藏。
在西藏博物馆的展厅中,我还看到许多昔日拉萨地区骡马驮茶叶、盐巴行走的旧照片以及视频资料。展区负责人巴桑罗布介绍说,历史上,西藏充分利用茶马古道带来的方便,展示了汉藏文化的交融,比如四川的黑茶到西藏后,西藏人民加入盐巴和酥油,就成了现在的特色酥油茶;拉萨甜茶,也同样是经过高原饮茶习俗的地域特色加工而成的。这也从文史考古角度,说明了汉藏人民以茶为媒进行的民俗文化交流。
走出博物馆,已是黄昏。拉萨街头华灯初上,与天上渐渐褪去的夕照相映成趣。我觉得,那条摩肩接踵的马帮之路,已超越漫漫时空,还在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李贵平,成都市锦江区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会员,全国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者。十多项作品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四川散文奖。出版旅游散文集《山川冷暖》。现供职于华西都市报。)
新闻推荐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直属国务院领导、支持中国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具有独立法人地...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