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中国远征军钟华 滇缅驱日寇 荣光耀兄弟

华西都市报 2018-10-29 03:10 大字

抗战老兵钟华。

四川健在抗战老兵有多少?有资料统计:仅 1000余人。在这千余人当中,有一支相对年轻的群体——成立于1941年底的中国远征军,并在之后的几年间,各地热血青年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踊跃报名,奔赴滇、缅、印受训,并参与对日作战。

钟华,就是当年的远征军之一。与以往当兵的日子不同,如今91岁高龄的他,喜欢散步至成都人民公园,站在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发会呆,再到公园的茶馆喝杯盖碗茶,等待约好的战友陆续前来。

瞒着父母参军

飞赴印度受训

往往这个时候,公园会出现令人肃然起敬的一幕:十几位白发苍苍,穿着老式军服的老者,或家人陪伴、或拄着拐杖前来,共聚一堂回忆峥嵘岁月,兴起时还会合唱当年的抗日歌曲……

成都虽已入深秋,但钟华逛人民公园的习惯没受一点儿影响。他说,1944年春,抗战前线传来消息:中国军队损失巨大,面临严峻的兵源形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很快就在青年学子中传开了。

钟华说,当时他在成都上高中,很关心前线的战事,“听到征兵的消息后,就是一腔的热血,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如果跟他们说的话,肯定是去不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以为我还在学校上课。”

这次参军,钟华也受到了哥哥的影响。“在我读书时,哥哥就已经去参加抗战了,是一名空军。”钟华说,恰好,当时的远征军教导团来成都征兵,呼吁青年男儿上前线保家卫国,他毅然报了名,在小南街附近进行了体检,并在教导团简单训练后,再同100多名青年一起飞赴印度受训。

穿梭滇缅密林中

与日军殊死战斗

钟华说,这是他第一次乘坐飞机,先到昆明,然后飞抵印度汀江机场。随后,钟华被分配到由孙立人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一军第38师预备队。经过训练后,他担任了38师112团3营8连代理排长。

“我记得刚到印度,才下飞机就被要求去洗澡。”钟华说,等他们洗完出来,却发现衣服都被人烧掉了,“当时还很生气,但负责接我们的长官,给我们拿来了新的美式军服。”

“当时的训练是很辛苦的,天不亮就要起床训练、学习新式武器和文化,不少人扛不住当场晕倒了。”钟华说,但是与其他抗战部队比起来,他们算是条件很好的了,“至少不会饿肚子,一日三餐都是美式餐,有牛奶、水果、饼干和罐头。”

1944年,水田里的秧苗还没长高,钟华便和战友们完成了训练,加入作战部队,穿梭滇缅密林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

封面新闻记者杨力韩雨霁摄影樊凌峰

密支那会战

对垒日军精锐师团18

打小生活在四川盆地,在当兵以前,钟华从未感受过雨林环境。回忆当年抗战岁月,他感叹,在雨林作战,除了防备日军外,还要提防蛇虫。

钟华回忆,远征军的装备比之前中国军队的装备要好很多,配备的是先进的美式武器。“不论在装备还是人数方面,远征军都胜过日军,但在与日军的交战中,远征军却死伤惨重。”

惨痛代价

盟军取得最终胜利

“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和出了名的‘不怕死’,让我们颇感棘手。一开始日军特别骄傲,根本看不起我们,但我们用实际行动让日军意识到,原来中国的军队这么凶。“这就是被日军称为亚洲战场3次“玉碎战”之一、滇西缅北战役系列大战役之一的密支那会战。

1944年4月,密支那会战打响,地点在中国云南与缅甸北部交界处,远征军发起这次战役的目的是:争夺密支那、掩护修筑雷多公路(又名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

攻击方为孙立人的远征军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以及美国的麦瑞尔突击队。日军主力为第18师团第114联队,以及增援部队第56师团第113联队。

“我们这帮新兵,遇到的是鬼子的精锐部队18师团。”钟华说,这支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部队,被远征军恨透了。“他们擅长利用密林打掩护,举例来说,有可能你面前的树木、灌木丛里就有鬼子埋伏,甚至连脚下都有可能埋上了地雷。如此密集的埋伏让很多兄弟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在身边倒下了。几场战事下来,原先2万多兄弟只剩不到1万人了。”

不过,远征军队伍并没有因此放弃进攻。“由飞虎队负责空中轰炸,坦克进行地上冲锋,再用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轰击。”钟华说,在中美联军的共同努力下,敌方的防御工事被摧毁,日军第18师团的补给线被切断,就连他们原本得意的制空权也被夺,盟军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等到战事彻底结束后,附近的森林、道路、房子已经全部被毁。”钟华回忆说,那样的惨状他一辈子都忘不掉,“好在滇缅公路也因这一战被顺利抢通,武器和石油最终得以运输。”

踩中地雷

幸好反应快受伤不重

在战场,死亡并无规律可循。在枪林弹雨中侥幸存活下来的钟华,仍旧没有躲过日军的埋伏。

1944年7月,身为中国远征军第一军第38师112团3营8连代理排长的钟华,小心翼翼地带着兄弟走进一片密林中。“那片雨林,全是天然的原始森林,十分茂盛,树叶密集得很。”钟华说,这样的环境十分适合日军埋雷和掩藏。

刚踏进雨林不久,他们就遭到了袭击,“还没等我喊趴下,就有兄弟突然倒地,枪声在耳边响起。”钟华立即带着大家隐蔽,“那一次我侥幸躲过了一劫。此后我再次带队穿梭在雨林中,为了保障队伍安全,走在最前面,不慎踩中了一处树叶堆下的地雷,幸好我反应快,赶紧跳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两根肋骨和左小腿受伤,必须暂时远离战场,住院静养。”

伤愈归队,钟华跟着队伍一路从缅甸打回云南,1945年又被组织前往广西、广东收复失地,但刚到广西,还没跟日军交上火,就是8月15日了。

“我到现在都记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大家彻夜狂欢,所有人都把枪拔出来,有手枪、步枪、机枪,对天鸣枪。”整个天空中都回响着噼噼啪啪的声响,有的人甚至把枪里的子弹都打光了。“那天我们还一起喝酒!这可是破了部队里的大例!”想起当晚的情景,钟华的双眼不自觉眯成了一条缝,笑得像个孩子……

战争胜利的同时,也意味着战友分离。

钟华最终选择回乡读书,先是学习建筑,后来又学了土木工程。至于为什么会选这两个专业?钟华说,主要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再出一份力。“我想的是,先建设四川,再建设国家。”

封面新闻记者杨力韩雨霁

寻找昔日战友

如今已找到380多人

回到家乡的钟华,日子渐渐回归平静。借着一次老兵聚会,他们自发组成了名为“中国远征军四川联络处”,用以联络老兵间的感情。钟华也辗转各地,寻找更多散落在四川的老兵们。截至目前,他已从成都、乐山、绵阳、泸州等地找到了380多人。

“不幸的是,这次聚会没过多久,老兵们就再也聚不齐了。”从那时起,每隔几天,他就会收到有战友去世的消息。“去年老兵走的速度最快,现在能聚在一起的不到100人。”他说,因此,只要健在的远征军老兵有空,大家都想尽量多聚,“现在的频率保证在每个月一次,不用提前说好,到点了就自发前往人民公园的茶馆,一起摆摆以前那些事。”

“好消息是,尤其是9· 3大阅兵之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我们。”钟华说,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他们自愿加入到关爱老兵志愿者队伍中,帮忙寻找更多的老兵。“这让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寻找战友。”

这些志愿者逢年过节还会来慰问老兵,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现在老兵们的生活普遍更好了,就更乐于参加战友间的聚会。”不过,他并不会放缓自己寻找更多老兵的步伐。“只要我还走得动都会一直找下去,而我们已经聚齐的战友,也会一直在人民公园的茶馆里接力等下去。”

一生的荣光亲历“9·3”大阅兵

9月的一个傍晚,成都长顺中街一小区内,91岁的钟华坐在书房里,静静看着窗外,身边摆满了各式奖章、纪念照片。唯有柜子里两件珍藏是最爱的:一件棉麻老军装,一枚金色纪念币。两件都是他参加“9·3”大阅兵时贴身穿戴的。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随着一声炮响正式开始。时年88岁的钟华就在阅兵式观礼之列。

“9月3日前半个月,我接到通知,邀请我去北京参加大阅兵。”钟华回忆,当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成都拜访,说查了他的档案,各项体检指标合格,精神看起来也可以,问他愿不愿意去北京参加阅兵,“我当即就答应下来。”

钟华说,那次共有5位川籍抗战老兵前往北京,除了他还有郑维邦、陈家乾、刘中柱和黄开仁,“只有我是川籍远征军出身。”确定受邀参加阅兵后,他激动了很久,“这意味着我将代表当年的远征军兄弟,去接受国家的认可啊!”

“8月21日出发当天,我和其他老兵都各有一个家属陪同,我选的是老伴陪着一起去。”此外,还有川军著名抗战英烈的后人——李家钰将军之子李克林、饶国华将军之女饶毓秀一同飞赴北京,“大家见面自然是很亲近,也聊了很多。”

没过多久阅兵的日子就到了。说起这次的阅兵感受,钟华埋着头,轻轻擦拭了一遍胸前的纪念章。“当时摩托车队在前面,几个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陪着我们几个老兵,坐在重新布置过的检阅车里。经过天安门时,我把背挺得笔直,因为这是我们军人必有的素质。”

“当我接过这枚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时,对着它看了很久,它是对远征军抗战的肯定,是对抗日牺牲兄弟的告慰。这枚纪念章的分量太重,它是所有抗日川人的荣耀。”谈及此,钟华不禁抹了抹眼泪,“我想我一生能代表所有弟兄接受这样的荣耀,已经足够了。”

封面新闻记者韩雨霁杨力

|老兵档案|

钟华,1927年出生,四川自贡人。1944年响应从军号召,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后在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8师112团3营8连1排任排长一职,参与过密支那等战役。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作为四川籍远征军的代表受邀到天安门观礼。近年来,他致力寻找散落在四川各地的战友,截至2018年,寻得健在老兵已超300余人。

新闻推荐

四川:到2020年 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

部分被救助残疾儿童年龄放宽到14岁鼓励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制定残疾儿童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计划,提...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